“广济”经纬:佛学底蕴与“时空”意涵

昌兴 水扬整理 2020-04-05 13:08

“广济”经纬:佛学底蕴与“时空”意涵

“广济”经纬:佛学底蕴与“时空”意涵
一一以北京广济寺、山西五台山五爷庙广济龙王、湖北蕲州广济县为例
“广济″是一种演绎了”广施佛法,济度众生”的佛教语意蕴。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有着尊慈崇善向和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一乐善好施、慈悲为怀。2020年新冠肺炎世界级疫情,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者、先行者、践行者。这些”大爱、大善、大慈″的”中国行″是最好的佐证和无声的印证。探寻中国人固有”利他、惠他″文化基因及现象,透露出中华民族先民的处世价值观与哲学意蕴:无论个人人体的色法、息法、心法闭环系统,还是与自然、社会、人类、动物(生命体)之间开放系统;无论是在器世间而言,还是有情世间来说,归根到底,终极目标则归附于与自然、人类、动物(生命体)和谐相处、美美与共良性生态圈综合反应。中国民间的”十二生”肖文化诞生与生存生活广泛运用,深深印记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密码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蕴与厚重。大乘佛教经典(净土”五经一论″)的《佛说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佛经经文中,有”广济”汉字词条,显见与佛缘源源久长。从汉字中”广济″词条人文内涵,便可演绎出印度佛教文化东传,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不断地沉淀,创造性转化升华,淬化出价值重构与道德秩序优化,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精神家园净化、美化。本文从研究”广济”意蕴初心,探寻”广济″冠名缘到中华”广济文化″底蕴的跨地域(黄河五台山、长城北京广济寺、长江蕲州广济县)跨时空跨心灵的特质的有趣人文现象,进而激励人们构建和谐的自然(生命体)生态、和合的人类生态、和睦的社会生态环境,引发和激活”慈″、”善″、”和″的文化力量和精神能量,继而为实现复兴中华文明的中国梦贡献文化软实力与智慧力。

一、佛”广”文化

1、北京广济寺”广″文化。
北京广济寺地处”长城″脚下。a、藏经书”广″。”软″实力现象。保存古今各种善本及造像等十多万件,由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佛教外交”广″。”硬″实力现象。广济寺建寺五百多年以来,薪火相传,高僧辈出,如普慧、恒明、玉光、现明等一代戒坛宗师和禅门慧炬。新中国成立后,圆瑛、喜饶嘉措、巨赞、法尊、正、果、明旸大师等法门泰斗佛学巨匠,先后驻锡于此,高树法幢,弘法布教。广济寺铜佛像,两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尼泊尔、印度、孟加拉、日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越南、美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佛教界来访人士赠送的珍贵礼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软实力现象。2015年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在寺内举办“一带一路”佛教文化系列讲座,为寺院僧团、中佛协职员及信众们提供了契合国家大政方针、紧扣佛教文化内涵的精神盛宴,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C、弘法传播形式”广″。佛陀本怀唯一乘,法门八万四千开。坚持如法依教的文化传播方式,从僧团建设、居士培训到面向社会大众开展文化公益活动、国际交流互鉴,都做到了严谨而不失人文关怀,正统而不乏活泼创新,体现出佛教中道圆融的理念特色。以此教育僧众知恩、感恩、报四重恩,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
d、世间善缘”广″结。历年来善用佛教重要圣贤节庆日,举行授三皈法会,每年大约授皈人士达5000人左右;每月农历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全天举行诵经、念佛法会,重大法会参会信众过万;每逢佛菩萨重大纪念日,为信众无偿提供八宝粥、罗汉菜等食物,以广结善缘。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信众对佛教慈悲布施、智慧闻思的文化认同,传递佛教圣贤智慧、慈悲、无畏布施等精神,给予渴望心灵平和宁静的大众充分安慰。
e、悲慈好善”广”施。广济寺往年积极参与如汶川地震等国家重大灾难的慈善救助行动,近年来如尼泊尔和我国西藏地区、台湾地区的地震灾害等发生后,广济寺也在第一时间配合中国佛教协会举办祈福法会、号召僧团信众捐献善款,派出代表到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同时,广济寺立足所在北京市西城区社情,积极参与“爱在西城”慈善募捐,第一时间捐款,并由方丈率领僧众到社区慰问困难群众,受到社区群众的赞誉和好评,为寺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2、五台山”广″文化。 五台山地处”黄河″腹地。 五台山被佛界称”金五台″。五台山是“七佛之师”、“三世诸佛以为母”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成为各民族佛教信徒最崇拜的佛教神,五台山也被尊为“金色世界”、“清凉净地”。苏轼(宋):”西登太行岭,北望清凉山。晴空浮五髻,晻霭卿云间″。金代崇寿寺僧人广英在《清凉传序》中说:“夫紫府名山,七佛师栖真之处.清凉圣境,万菩萨晦迹之方.亘于古今,备于图籍.芬馥之异花灵草,莹洁之幽石寒泉.瑞气吐于林中,祥云横于岭上。″《心地观经》中释迦佛即向文殊菩萨赞曰: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如此功德广大的佛母文殊,虽已成佛,未来亦当成佛。文殊菩萨,不弃众生,而现济度主之相,以“无量威德,神通变化自在庄严,广能饶益一切有情,成就圆满福德之力….广能利益无量众生。”不但是佛,而且教化无数,转法轮成就“七十亿菩萨众,八十亿人成阿罗汉,九万六千人住辟支佛因缘法中”如此广大的度化成就,乃是因无始以来,文殊菩萨成佛前就发下弘愿之故,《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开示: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一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又《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开示:世尊复告全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旦,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佛教门类”广″诠释。五台山佛教荟粹了元魏以来各个时代的文物古迹,融汇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地佛教、民间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晋文化的精华,是一个蕴藏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五台山佛教宗派,大的方面分为青教与黄教两大系统。青教是汉传佛教的总称,先后有过法相(唯识)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禅宗及其属下的临济宗、临济岔宗、曹洞宗等等。五台山为汉,藏,蒙的寺院。僧人有汉、满、蒙、藏、土各民族信徒,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圣洁之地。 五台山出名的十方庙,有狮子窝、清凉桥、碧山寺、十方堂等等。其中以碧山寺影响最大。
朝圣高僧范围”广”诠释。历史上在五台山弘法的著名高僧还有北魏的灵辩大师、隋代昙义大师、唐代僧明大师、玄奘大师的大弟子窥基大师及南山律宗的道宣律师。北魏时著名的法聪大师(468—559)曾在五台北寺弘传《四分律》。法聪大师为南阳新野人,俗姓梅。8岁出家。大师定力深厚,神通广大。唐代天台宗志远大师曾在大华严寺弘传《摩诃止观》。志远为河南汝南人,俗姓宋。少年聪慧过人,称名乡里。28岁出家,并在五台山大华严寺学习天台教法,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大师,奉敕在五台山撰《华严经疏钞》,皇上敕命将他所住的寺院改名为“大华严寺”。晚唐赵州从谂禅师曾九次行脚五台参访善知识。有号称开元三大士之一的密宗大师不空三藏,在五台山建金阁寺,净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师也曾于竹林寺倡导五会念佛法门。过去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十五都举行规模盛大的“大誓愿会”,通称六月大会,中外佛教徒到此巡礼的络绎不绝。如唐麟德(664—665)年间,有师子国(今斯里兰卡)释迦密多罗大师上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仪凤元年(676)有北印度厨宾国僧佛陀波利大师到五台山,后又回国取来《陀罗尼经》,刻于经幢。五代时仍有印度僧人前往。日本著名的僧人灵先、圆仁、碉然等大师都曾到五台山学习和朝礼圣迹。据史料记载,东晋高僧慧远,就诞生在五台山东麓的原平县。北魏时期的昙鸾、灵辩、令休、法聪、嘉福;北齐时的刘谦之;隋代的惠龙、解脱;唐代的道宣、窥基、慧祥、澄观、法照、鉴真;宋代的慧悟、成觉、善慧;金代的苏陀室利、慧洪、法冲;元代的八思巴、胆巴、真觉、了性、弘教、海云大士;明代的大宝法王、妙峰、憨山、紫柏、镇澄、释达也失、如馨律师等等,这些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师巨匠,或出生在本地,或在山内居住多年,或终身修持山寺。五台山 佛教呈现出显密诸宗并弘,汉藏佛教共存的独特风采。
殊像寺”广″诠释。殊像寺是文殊菩萨祖庭。殊像寺座落在塔院寺和万佛阁西南面不足一里的地方。提起殊像寺这尊文殊驾狻猊像,传说是“神塑”。相传在塑此像时,由于匠人塑技不佳,脑袋总是塑不成:不是大,就是小,再不然就是五官不端正,一言以蔽之,塑像的头和身子不相称。有一天,塑像的工匠正在揉荞面做饭,天空突然出现一朵彩云,很似一个佛头,工匠赶忙用荞面把这个佛头塑下来,然后再用泥仿塑,不知是什么原因,仿塑几次都不如荞面的理想。后来干脆将这个荞面佛头安在塑像上,这尊佛像就是这样塑成的。据民间传说,原来的寺名叫做殊祥寺,从此改称塑像寺。“塑像寺”的“塑”字和“殊”字,按五台语是同音,慢慢地就叫成了殊像寺。如果佛身是泥的,佛头真是荞面的,在塑造史上,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重修殊像寺碑记》,此寺初名殊祥寺, “据传唐神人所造也”。《元史·泰定帝纪》卷30载,泰定二年(1325)二月,皇帝也孙铁木儿为大元皇太后“敕建殊样寺于五台山,赐田三百顷”。据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进香,见文殊妙相庄严,令人起敬,“默识其像以归”。佛经中释迦有“东方主尊菩萨是文殊,有时现比丘像,有时现国王像”预言。在寺外牌楼的前下方,有一股清澈见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结冰,水中冒热气,夏天却十分清凉,喝上几口,顿觉周身爽快,甘甜沁入心脾。据《清凉山志》上说,这泉叫“般若泉”。  清泉取名“般若”,是梵语“增加智慧”的意思,是说饮此水者能长智慧,去愚痴。明朝五台山高僧觉玄曾写诗赞道:“般若池边止渴时,山瓢一吸乐何支。尘尘烦恼俱消歇,无限清凉说向谁!”历史上般若泉水多做入朝贡品,深受佛门重视。
五爷庙(后期)”广″诠释。据传,康熙帝游览五台山时曾经意外迷路,靠五爷的指点才走了出去。后康熙为了实现回报五爷的目的,之后为了百姓可以祈雨方便,于是就在万佛阁附近修专门的龙王殿,把五爷神尊从北台请下山,从此供奉在殿。既有和尚又有喇嘛的佛教寺庙。五爷本是民间传说中的财神,是龙王的第五个儿子,后来受文殊菩萨教化成为文殊菩萨的护法神。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广济龙王是文殊菩萨护法,因而名扬遐迩。翻开五台山高僧大德禧生法师|,禧字辈是五台山目前辈分最高的出家僧人,五台山修行近80年唯一一位禧字辈老和尚禧生法师。五爷庙高僧禧生法师七岁就进入了显通寺,与禧元和禧巨等师兄弟一道,跟着师父读书识字、学文化,上殿念诵诗经做功课。过了十余年的庙堂生活,将他培养成了一个彻底的佛教徒,而他所修习的净土宗成了他此生不变的宗派继承。 继承了黛螺顶昌珍法师的经典念诵,把放焰口、打普佛等主要活动全部传承下来,培养了果福、果祥、常林和常如等一批僧才,最终恢复了比较正常的佛事活动。
东台望海寺”广″诠释。清凉国师澄观开示,东台表示菩萨顶上东边之髻和东方金刚部主阿如来及大圆镜智;宋朝宰相张商英游东台时,亦见“五色祥云现,有白光从地涌起,如车轮百旋。”在传说中,文殊菩萨会骑着一头金色狮子,乘五色云腾空飞去。感赋:九龙山匡庐山五台山山山清净,云峰寺东林寺望海寺寺寺昌兴。九江东林寺圣地福无边,五台望海寺胜境慧无限。大千世界出自弥陀东林安故乡,觉性真如源于文殊望海一佛国,九龙出自大别南麓游戈扬子江,五犬溯源太行北端朝圣灵鹫峰。
崞县楼烦寺”广” 诠释。佛”井”现象。位于五台山东北部的崞县(今原平县),东晋着名高僧、佛教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陈谦《庐山远公赞》云:“楼烦擅博综,皈志恒山里。″又如《原平县志》援引此说:“楼烦寺,位于茹岳村东。东晋慧远法师之出生及演教之地。东晋初建为胜井院,因原为楼烦县遗址,后改名为楼烦寺(“楼烦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以楼烦城名″)。《方外录上》引苏潜甫《西游日记》说:“阎大参为言远公者,代州人也,公生时,其家有井,产金灵芝,水忽甘美异常,诸病者饮之辄愈。公去庐山,而井如故,味不能甘,而疾不能治矣。土人思公而新之,刹曰圣井院。日久忘其本实,改为楼烦寺,郡邑乘皆不载,今为置一主其中云。”慧远出生时,崞县后改为原平东北部山区的令狐村水井内“灵芝现瑞”,茹山(发脉于恒山)上佛光闪烁。因而,一眼普通的水井,后被誉为“胜井”,再后建起了此地最早的寺院,名为“胜井院”(今楼烦寺)。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弥天释道安在五台山北埵恒山建寺,弘扬佛法。时后被你之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第一人”慧远二十一岁。时慧持十八 岁,五台山地区雁门楼烦(今原平县境内)的慧远、慧持兄弟二人往归出家.聆听安公讲经说法,东晋太元十七年(公元392),慧远法师以禅经律藏多未完备,遂令其弟子支法领和法净等僧赴西域取经。
大华严寺”广″诠释。华严宗四祖澄观。大华严寺制疏阁重新注疏《华严经》。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历时三年多,终于著述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代宗时,澄观被代宗“事以师礼”。唐德宗又尊其为“教授法师”,“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宪宗即位,“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僧,主教门事。”“穆宗、敬宗咸仰巨休,悉封大照国师。文宗太和五年,帝受心戒于师。开成元年,帝以师百岁寿诞,赐农财食味,加封大统国师。”“中外台铺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卒,寿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辍朝三日”,命“重臣缟素”,隆重葬之。被尊为“华严宗第四代祖师”
竹林寺”广″诠释。净土宗四祖法照。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公元747~821年),唐代僧,又称五会法师。身世事迹多不详。一说法照大师是南梁人,初由东吴来庐山,慕慧远大师之芳踪,结西方道场,专修禅观。法照大师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大师侍于佛!侧而大惊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法照大师登南岳衡山,师从承远大师受净土法,后始修念佛法。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法照大师在南岳云峰,偶于钵中感见祥云高山与寺院,涧溪北面有一石门,内中有一寺庙,题有″大圣竹林寺”金字。法照大师见此景相虽然清晰,然内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觉。过了一段时间,于用斋时,又在钵中睹见五色祥云,楼阁台榭,还见文殊菩萨与诸圣众讲经说法。斋食用毕,景相方消失。法照大师咨询他僧,知是五台山佛教的景象,遂萌朝拜五台山的念头,然障缘甚多,未能成行。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夏天,法照大师于衡州湖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感五色彩云弥覆其寺,祥云中现出许多楼阁寺宇,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其身高大,满虚空中。参与法会的人都清楚地见到,个个欢喜踊跃顶礼。上述景象持续了四小时才消失。法照大师于当晚,在念佛道场遇到一老人,老人对法照大师说:”法师曾发愿朝拜五台,为何迟迟不行呢?″大师回答:”障难甚多,路途遥远,怎么去得了呢?″老人说:”只要肯下决心,道路遥远崎岖又怎能挡得住呢?”说完,倏尔不见。法照大师又惊又喜,在佛像前重新发誓,待念佛法会期满,即当起程,纵然火聚冰河,终不退志。于是,偕同志数人慨然上路,旅途果然顺利。大历五年四月五日,法照大师等数人到了五台山,蒙佛光照引,寻至大圣竹林寺,看见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端坐在讲堂狮子宝座上,为众说法,历历可闻。法照大师向二大菩萨恭敬顶礼后禀问:″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菩萨回答:”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法照大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菩萨开示:”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后,菩萨为法照大师摩顶,并为他授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讫,二位大圣互说偈颂。法照大师恭敬聆听,法喜充满,作礼而退。顷时,刚才的景物倏然隐去,法照大师心中倍增悲感,便在原地立石作记,用资纪念。后蒙一老梵僧的劝告,将所见所闻宣示诸道友,并在原地仿建一庄严的寺庙,名为竹林寺。按法照大师自述,此五会念佛实系阿弥陀佛亲授。法照大师传示的五会念佛法是:第一会平声缓念; 南无阿弥陀佛第二会平上声缓念; 南无阿弥陀佛;第三会非缓非急念: 南无阿弥陀佛;第四会渐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五会四字转急念: 阿弥陀佛。大历十二年,法照大师率弟子八人,在五台山修念佛,在东台睹见奇彩云光,文殊菩萨乘青毛狮子,当时天飘雪花,文殊菩萨的五色圆光,遍及山谷。法照大师一生修持念佛法门,精进勤苦,有诸多殊胜之感应,不胜备述。圆寂后敕谥”大悟和尚″。或谓师为善导之后身,而尊之为莲宗第四祖。
北寺”广″诠释。北魏时著名的法聪大师(468—559)曾在五台北寺弘传《四分律》。法聪大师为南阳新野人,俗姓梅。8岁出家。大师定力深厚,神通广大。当时国中多有猛兽扰民,梁晋安王礼请他出山,以定力降伏虎豹,并为猛兽受三皈依,劝令不再滋扰百姓。从此以后,大师住处常有猛兽栖息,但从不伤人。大师以慈悲心救度众生,劝化人们止杀息讼,还曾为民祈雨,解除了百年不遇的旱灾。
碧山寺 “广”诠释。  禅宗。碧山寺,大塔东北五里许,当北台南麓,一名北山寺。明成化间重建,改名普济禅寺,清乾隆改今名。昔为朝台信众休息的处所,一名广济茅蓬。山门外有孤月澄禅师塔。中国禅门泰斗本焕长老(黄州新洲)修佛性。一九三八年开始,本焕长老决心于五台山广济茅蓬(即碧山寺)苦修十年。长老每天坚持用手尖与舌尖的鲜血,恭写《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金刚经》、《楞严经》等经典。日书五、六百字,共计十九卷血经,过二十万字。可惜因战乱频发,大部分血经已经失传,唯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因缘殊胜,历时五十年辗转浮沉,最终回到了长老身边。2015年9月14日,山西省五台山善财洞将隆重恭迎本焕长老舍利永久供奉。
3、蕲州广济”广″文化。蕲州广济县地处″长江″中下游边。汉字词条”广济”,涵盖”广施佛法,济度众生”佛教之义。千年佛县广济县,其佛教文化”广″而厚之,”广″切道之,”广”为远之。a、佛缘”广″元素。 中国佛教禅宗泰斗、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丶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丹霞山别传寺住持、广州光孝寺住持、深圳弘法寺方丈、黄梅四祖寺方丈黄州新洲籍本焕长老四祖广济禅寺题字”中国禅宗源道信”;又有”道信祖师出广济”之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学院院长传印大师曾亲自题书“广济佛国”赠送四祖广济禅寺,时任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北京广济寺方丈释演觉,为广济与禅宗文化出版题书“扬四祖禅风 护武穴庶民”。b、高僧大德”广”福地。蕲州广济横岗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禅宗圣山″。“浴佛井”现象。1400多年前,蕲州永宁县(县衙梅川)第一任县令司马申夫人产下男婴,取名道信。据民间传说,道信是送子娘娘赠送的,道信出生第三天,当地习俗,出生新生儿的第三天,由接生婆帮新生儿举行一个洗澡仪式,称之为“洗三朝”。时值这口井并不叫“浴佛井”,前来祝福的亲友只知道产婆一边说着吉祥话,一边用那口井的井水给婴儿道信洗浴,道信不吵不闹。“天下第一佛井”美称的“浴佛井”井水灵异。禅宗四祖道信率僧众垦山林建庙宇,推行“农禅并作”,使广济成为“千佛之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广济禅院。四祖道信悟道参禅说法,至今仍保留有当年的“浴佛井”以及四祖父母墓。蕲州广济版”灵鹭山”现象。蕲州广济县衙梅川出城往东五里,经五里坡前三里有一山,名曰出世间佛名“灵鹭山”,入世间美称”灵山”。相传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诚心于佛,全国上下广修寺院,”灵山″上寺庙遍布,据说”灵山”一带,大小寺庙有三十六座、僧尼七十余人。史称广济县十景之一的“灵山浮渡”就在此处。被学者誉为“江天佛国,广种福田出自大别山南麓,济耕善地源于扬子江北岸”之说。c、地理”广”景观。广济版图”莲苞″景观。水流东去永归江海,扬笔西行兴起顿生。从中发现永宁县与佛结缘,永宁县地图上酷似一朵莲花待开的“自然莲苞”,全域寺庙群分布呈莲苞状,被称之为“莲苞佛国”。被当代历史文化学者兴作楹联一幅:“莲苞佛国,天生图案莲苞画 ,地吟净土佛国诗”。并还再赋一幅楹联:“千寺佛乡,大江东去涤尽广尘埃,莲苞待开弘旷济佛国”。因广济地图酷似一朵含花待放的莲苞莲花形态,天然与佛结缘,苞尖朝西北,苞底坐东南的,好似浮在”大江”上一朵,流向东海。其苞尖上有横岗上,一群寺庙,右花蕊有素有”小天竺“(灵鹭山)的36座寺庙梅川灵山。自北向有一叶庵,头陀寺、四祖寺〈双峰山属蕲州府齐昌),东南禅居寺、江心寺(蔡山属寻阳郡柴桑县),龙坪斗母庵、万寿宫,五里庙,正南有武穴仰山寺、东岳庙、栖贤寺、龙矶寺(龙隐寺),苞底左上方有花蕊。午山湖有”一湖二十庙”佛寺庙景观。西南有田镇象山寺,吴王庙、马祖寺、附近大法寺,向西北梅川南泉观山庙。故称”莲苞佛国”。被佛学者赋楹联一幅:“莲苞佛国,天生图案莲苞画 ,地吟净土佛国诗”。广济县有两条“禅宗寺庙”景观线,一条是陆线,自西向东,横岗山林隐寺、万民寺(又名城皇庙)、南山寺、灵山“小西天”、 幽居寺、头陀寺,继宗寺【又名之字庵】大藏寺)等禅寺宗禅庙,与黄梅四祖寺、老祖寺,小池妙乐、五祖寺寺联在一起,与北纬30°呈吻合线,另一条是延水线(即长江线),由西向东,有马口寺、吴王庙、象山寺、龙隐寺、栖贤寺、仰山寺等寺庙。古广济县地处在九华山、天柱山、庐山(东林寺)“名山”佛教圈;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江南三绝”佛教丛林“名刹”圈;地处大别山南,幕阜山北大山,云梦、洞庭、鄱阳水泽等泽泊之间,这里寺庙林立,广济因寺庙众多被誉为“千寺佛国”。佛“万字”符景观。广济佛教文化研究老者,曾只身徒步登临过鄂东名山广济县双峰山,于一尖二尖山中的二尖之巅现场找到天然八卦顶,旋即拜访了道教圣地白云洞,火焰洞,黄龙潭,清凉山古洞,牧石庵数位道长,异口同声称“道教天生八卦顶在一尖。”在倍受鼓舞之余,绘制山形脉络,发现以一尖山为轴心,东西走势是东向东冲山、西向蕲春县八斗峰连接太平桥山;南北走势是南向游鸿寨、向北到蕲春南灵寺及黄梅县的紫云山道人屏山,恰为东西垂直于南北,完全吻合卐图形,真正自然天成。卐山形:东山折南,景有东冲积雪,余脉到猪头山马干山有唐朝八大教主之一的高山派教主所建筑的一枝庵,长驱直下有四祖寺和九龙缠绕地牧石庵,向南最后折出五峰山头陀大德祖师寺。卐山形:南山折西即游鸿寨西折有六祖打坐的地方,折出横江山有横岗耸翠景点。卐山形:西山折北一尖到八尖,出出凤凰山。卐山形:北山折东;即蕲春南灵寺道人屏山,折东火焰山,挪步园山,引出白云洞,火焰洞,落下黄龙潭。春夏雨过初晴或秋高气爽时可以登山四顾,欣赏到奇妙的卐山形脉络;不愧为鄂东罕见的神奇的自然奇观,与佛教素缘的神秘的天然景观。佛“寺”景观:梅川灵山一带,有大小庙宇:醉颠寺、万寿庵、灵堂寺、竹影寺、罗山寺、多罗寺、静心庵、得失寺、临济寺、行山寺、白马寺、白云庵、玉鹤庙、杨四庙、仙洞庵、谛信庵、大王庙、德云庵、杨家庵、仰山寺、孝禅寺、天台寺、摩诃庵、龙华寺、兴化寺、永丰寺、观音庵、浮渡庵、碓舂庵、静闲庵、龙门寺、碓舂庵、静闲庵、龙门寺、迥龙庵、太子庙、福主庙、马祖寺、净仁庵、山关庙、真人愚庵、昙林寺座庙(素有美丽传说,点数庙宇只有35座),僧尼70余人,时人称其为释门“小西天”。佛“山”(民俗)景观:灵山、老虎山、狮子山、灵龟山(天津湖)、大圣山(龙神寨)、乌龟腰、九龙城、察山、马鞍山、折磨(双峰)山、母狮子山、烈马山、玉屏、凤凰山、象山、九牛山、仙姑山、困龙山。佛“湖”景观:以武山湖为中心,形成佛教辐射半径圈。武山寨庙、七乡寺、金陵祖庙、插山庙(山上)、祖爷洞、凤陵祖、药王庙、朱其武回龙湾(庵)、马口寺、石陵祖庙。佛“镇”景观:梅川镇的南山寺、城隍庙、武圣宫、一字庵、济北寺、四祖庙、报国寺、梅川栖贤寺、梅川公园吕祖寺、吴家庙、清浊寺、铜鼓庙、观音庙、益智庙、杨泗庙、金沙寺、梅川龙王庙、八溪寺、大同寺、九龙寨云峰寺等25座寺庙。据民国二十三年《湖北县政概况》记载:“广济县境内,大小寺庙达三百余所,倍于小学之多,故有”佛国之称”。d、佛名”广”为远播。据志书记载,1949年初,全县有寺庙247座,僧尼586人,皈弟子曰5805人,庙产5000余亩,山林区7000余亩。由此可见禅林寺庙分布之广,时值广济县历史上禅宗之兴盛。大藏寺(今余川镇砌石村辖区即后峰寨东或仙人坝水库西)有住庙僧执20余人,由此,时下宗教极为盛行,已成为佛事盛世人文奇观。佛“丛”景观:头陀寺 ,继宗寺(又名之字庵),万民寺(又名城皇庙)、大藏寺、马口寺,南山寺、栖贤寺、幽居寺七座丛林。广济县出现了”名山寺尽享,圣水佛爽饮”,“一山二十寺(横岗山),一村六庙堂(余川镇),一里一寺庙,二里一庵堂”的佛教文化生态景观。据志书记载,佛教文化名声远播泰国。据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及光绪十年《黄州府志》均载“唐贞观年间,唐僧存奘和尚(俗名蒋祖)远游暹逻(今泰国),来到广济、建大藏寺居之”,即为唐贞观年间,存奘和尚从暹逻国(泰国)来此所建。清乾隆五十年(1792年)重修大藏寺(今余川镇砌石村辖区即后峰寨东或仙人坝水库西)。此寺是为广济县佛教对外交流活动中心。唐代,五峰教主出生印度,由印度传经而来,在住乙尖山脉五峰山卓木尖建头陀寺。公元817年的宪宗元和十二年,由蕲水(今浠水)来的僧人慧普(俗姓宋)在层峰山建青著寺。横岗山寺庙香火极盛,每年岁首,远至安徽安庆、河南六安、江西九江等地香客,慕名而来,朝山拜佛,施善祈年。传武当山所供真武大帝,每年除夕莅临横岗,承受膜拜。清代悟一和尚(今浙江宁波人)自上海来(余川)五峰山头陀寺挂锡,此时此寺香火之兴旺。近至周边邻县的蕲春、黄梅。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蕲州府辖区)蕲水(今浠水)僧人慧普(俗姓宋)卓锡广济青著寺,与众弟子刀耕火种。马祖道一(今四川什仿),卉服布装度日,日夜经声不绝,如是涉三十载,于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坐终(详载唐《高僧传》三集卷第二十五)。对此,广济县佛教文化”广″为传播力和”济″度影响力窥见一斑。
二、佛”西″文化
1、山西五台山”五爷庙″。
五台山北台最高,海拔3096米,供奉是无垢文殊菩萨,早期”五爷庙″是在五台山北台。 唐朝有个比丘叫法云,山”西″籍(晋)雁门赵姓人士之子,他在十二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五台山的(清凉山)大华严寺出家修行,皈依成为一名比丘。法云比丘,他出家多年,但一直很笨如牛,连基本的早晚课都学不会,大家都嘲笑他。直到三十六岁的时候,依然连一篇经文也不念诵,寺中的其他比丘都笑话他愚蠢,还给他起了个绰号——牛石。法云还算有善根。五座山都走过,他又回到了东台山,刚好见到一个老人正在烤火,于是他走向前问道:“善哉!善哉!老人家,你可知道文殊菩萨的居所在哪里?老人听到问话,于是问道:“你找文殊菩萨做什么?”他回答:“我生性愚笨,想要求他启发我的智慧。”老人听了却对他说:“他只是一个身体孱弱,愚笨的老汉,你还是不要去见他了。”他听了老人的话,觉得这位老人是个狂妄的人,很快就离开,去了北台。当他到了北台山(早期为五爷庙),却又见到刚刚的那位老人,正在雪地里坐着,心中非常的惊奇,心想:“这位一定就是文殊菩萨了。”于是赶紧走上前恭敬地顶礼,可是因为又冷又饿,一个不稳就倒在了地上,吐出了一血块。这时,老人对他说道:“你在过去世中,曾是一位法师,那时的你贪图别人的供养,自私自利,不肯传法。因此,你转生为牛,偿还因果,又因为你修持佛法,才能在今生重获人身,可以从新出家修行。可是由于余业未消,所以至今还不会诵经。”这时老人不知用了什么办法,竟然让他见到了自己的心脏,果然就像是牛的心脏,他仿若见到老人给他的心脏洗涤干净,然后放回原位。他从恍惚中醒来,满身大汗。当他抬眼再看时,老人已经不见了,却见到天空升起祥云,还出现了一个圆形的光环,仿若一面镜子看,而那位老人,就做在莲花台上,眨眼就消失不见了。法云在恍然之间,一觉醒来,眼前不见了老人,原来自己做了一个梦,只是顿时觉得心里异常明亮,从此读经,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台山的一位高僧,不久就到菩萨顶当了住持。唐朝,法云和尚。山西雁门赵姓人士之子,天生的资质纯朴善良,对于别人的毁誉皆能淡然处之。等到就学之后,愚痴鲁钝而没有记性。年十二岁时,父母将其送往五台山华严寺礼拜净觉和尚为师,不论是捡拾柴火汲取用水,都能不畏其辛劳,年纪到三十六岁时,读诵习经都不能胜任,大众因为他的愚笨,于是称呼他为‘牛云’。有一日自己很恨自己的资质怎么如此鲁钝,长久生于人世又有什么作为。当时正当大雪的日子,法云光着脚朝礼五台山,一心持念文殊师利菩萨之圣号,祈愿恳求文殊大圣开发他的心眼智慧。法云如是而一路前行礼拜,寒冷也不知道穿衣,饮食不知其味,内不知有色身,外不知有他物,唯有祈求文殊大圣,凡是路上逢着人便问文殊菩萨的住处。如是走遍五台山的五个峰头,完全了无所见。每到寺里乞食,求见文殊菩萨的心志便更增恳切。整日皆这样如迷如醉,然后又来到东五台,见到一位老人正在烤火取暖。法云即前往请问曰:‘大德,请问文殊菩萨住在何处?’老人云:‘你问他要作什么?’法云曰:‘我天生愚痴鲁钝,要请菩萨为我开明智慧。’老人云:‘那个老弱衰颓的百拙汉,你还是不要见的好。’法云以为他是发狂了,于是前往北五台。一到北五台,便见到先前那位老人拥著雪而坐,法云心中认为非常稀奇,心中以为此老人就是真的文殊菩萨也,于是又前往叩头请问。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寒冻饥饿,并且因为四处奔驰而极度疲困,因此体力不支而倒地不起,口中吐出一堆血团。法云见到先前的那位老人语曰:‘你于过去生曾经作法师,贪爱他人的利养,自私而吝于布施佛法,以如是因缘,堕入于牛类之中,愚痴而一无所知,以酬偿这个宿世业债。但是由兮于受佛法之力的缘故,如今可以得到人身,又能出家而入于僧数。由于悭吝布施佛法而尚余的业报,是故没有办法读诵学习经典。老人随即以铁如意钩,砍其胸口而取出心脏,令法云视之,宛然就如同牛的心,接着就在天井当中洗涤干净,最后再将其安置回身中。然后老人叱声云:‘起!起!’法云于是忽然醒过来,感觉身体没有任何的痛苦微恙,只是整个身体全部流汗,更再寻觅老人,竟然已经不见了。只见有祥瑞的云彩突然生起,有柔软的微风吹拂衣裳,法云仰头看着天际,有圆满之光明犹如明镜,并且见到先前的老人,坐在莲华之上,闪耀而消失不见。法云从此以后,过去世所诵持的经论,宛然清晰而能够记忆,如同获得自己遗失的旧物。从此之后终身精进修行,如同抢救头上的火燃。有一天夜里旋绕经行于阿育王塔,一直到夜半三更,忽然见到白色的光明如同流水,从北天台一直连接到灵鹫峰,当中现出天人楼阁,非常庄严,珍宝颜色灿烂光明,天阁上题额曰写着两个字”善住″。当时为开元二十二年春天,然后也正是他告别大众圆寂的日子。
2、北京广济寺。据记载,天顺(1457- 1464年)初年,山”西″籍(晋)僧人曾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北京,在这里募集资金,于废址上重建北京”广济寺″庙。据北京《广济寺志》称:“点染丹艧,焕然一新”;“幡幢供器,寺所宜有者,无不毕具”。“京师宝坊,斯为第一”。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敕修,增建御制碑文匾额和御临米芾的《观音赞》,还增塑了释迦牟尼流金佛像。大雄宝殿指画《胜果妙音图》清代著名画师傅雯奉乾隆皇帝谕旨为皇太后祝寿所绘,内容为释迦牟尼灵山说法的场景,完全用手指代笔所绘。这幅画中除了释迦牟尼外,听众众多,包括普贤、文殊菩萨,还有中国的布袋和尚和三国时的周仓、关羽和关平,倒也符合中国当时“三教合一”的民情。
3、蕲州广济县。据记载。东晋名僧大德、净土宗初祖山”西″籍(晋)慧远在蕲州广济县衙东南部(东秦岭大别山南麓余脉)梅川吕兴祖九龙寨创立云峰寺,弘法净土文化,后去广济县花桥黄牙寺卓锡弘法净土文化,后于去江南九江西林精舍弘法,建东林寺净土宗道场,发展成为南方佛教净土宗朝圣、研学、译经中心,被称之为”弥陀佛国”。
三、佛”中“文化
1,从地理讲,长城”中″间(北京),黄河”中”部(山西五台山),长江”中”部(广济县)。五台山东经113°29’E~113°44’E之间。
北京市东经115°.7′E~117°4′E,(中心东经116°25′29″E);武汉市东经113°41′E~115°05′E;广济县(今武穴市)东经115°22′E~115°49′E。燕山山脉(北京(,中国北部著名山脉之一。其范围有燕山系指坝上高原以南,河北平原以北,白河谷地以东,山海关以西的山地,位于东经115°45′~119°50′。大别山山脉(广济),中国安徽省六安、湖北省黄冈、河南省信阳交界处,介于(北纬30°10′~32°30′),东经112°40′~117°10′,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西段作西北—东南走向,东段作东北—西南走向,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
2,从人文讲,A、北京广济寺佛教政治”中”心。中国佛教协会办公地址。北京广济寺被称之为中国第一寺院之说。大雄殿内悬挂的赵朴初先生撰并书写的长联:” 高树千丈佛幢,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海会启灵山,宝刹神州为上首; 广结十方善友,息灭贪嗔,增长福慧,和风扬世界,法身华藏仰中心。 上款署: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二年岁次戊辰四月八日。下款署:赵朴初敬撰并书。 ″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像前两侧,有两支分别高四米和三米的明代长明烛,演觉法师介绍说,这是由整根檀香木雕刻而成的艺术珍品,上面通体盘刻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这样的长明烛在国内非常罕见。    北京广济寺是闻名遐迩的北京“内八刹”之一,始建于宋朝末年,每天来这里求姻缘、求桃花的人络绎不绝。而人们求姻缘主要奔着广济寺圆通殿里的观音娘娘来的。是三扇朱红的大门当街敞开着,门上是大清康熙皇帝御笔“弘慈广济”。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西院有持梵律殿、戒台、净业堂和云水堂,西院有法器库和延寿堂等。大雄宝殿是寺中正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脊正中有华藏世界海,俗称香水海,整体呈山形,由下往上依次为琉璃砖烧制的水纹、莲花、梵文等,象征永恒世界,不生不灭,此种殿脊为北京。大雄宝殿是寺中正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脊正中有华藏世界海,俗称香水海,整体呈山形,由下往上依次为琉璃砖烧制的水纹、莲花、梵文等,象征永恒世界,不生不灭,此种殿脊为北京其它寺庙所无。殿内正中供三世佛,东西两侧供置于佛龛之内的铜制十八罗汉。殿前有月台,带汉白玉护栏,台前三出陛。明天顺年间重修,明成化二年(1466年)赐名为“弘慈广济寺”。
整个广济寺掩隐在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之中,庄严肃穆之中又不失幽雅宁静。一进山门,就已经把人带人一片洗心涤面的城市净土之中。
中门匾额书“敕建弘慈广济寺”,东门额书“毗庐性海”,西门额书“华藏玄门。广济寺原为临济宗的寺庙,至释恒明,始改为律宗。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延请玉光律师主持传戒,历时13年,从此,广济寺便成为律宗道场。广济寺也颇有中国首刹。广济寺有八个脊兽,想必也是寺庙之最了。1939年,由夏莲居首倡,与广济寺退居现明法师、靳云鹏居士共同创建净宗学会。
B、山西五台山(五爷庙)是华严宗(文殊菩萨信仰)”中″心
a、五台山是佛教朝圣”中”心。五台县因山西省五台山得名。盛唐时期,五台山成了国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学府。唐以后,国外高僧仍然不断朝拜巡礼五台山。五台山佛教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向外扩散着影响。唐贞观年间,新罗王国的高僧慈藏来五台山参学。回国后,在朝鲜半岛开辟了五台山。以中台的真如院为中心,积极宣扬文殊信仰,使中国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在朝鲜半岛开花结果。日本国从奈良时代就受到了五台山佛教的影响,圣武天皇仿效中国武则天赐额五台山大华严寺的圣举,也曾将大华严寺的匾额挂在日本国东大寺的南大门上。日本国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打记》,其中对五台山佛教有着详细的描述,在日本国内影响很大。中国宋太平兴国年间,日本国南部东大寺的高僧来到中国,朝拜了五台山。回国以后,计划将爱岩山改称五台山,仿照中国五台山中最古老的大清凉寺,创建日本国大清凉寺。可惜宏愿来现,人先圆寂。其弟子请求朝廷恩准,将原来栖霞寺内的释迦堂改称为清凉寺,后成为集天下信仰的名刹。中国五台山古刹被移到日本,可以说五台山信仰已经普及到了东亚地区。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又受到了朝鲜、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韩国、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和地区的著名僧人释迦密多罗、不空、佛陀波利、般若、灵仙、圆仁、惠锷、慈藏、慧超等名留史册的50余人,都曾至五台山巡礼求法.从而将五台山的华严学、文殊信仰、五会念佛及建筑、雕塑等佛教文化传播到了南亚、东亚、东南亚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即使当今,五台山佛教,又吸引着众多的东南亚信徒,每年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五台山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妙江大和尚开示:印度唐王室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提倡,不仅使其大化于中国,也将五台山圣地这一信息带到了周边的佛教国家,并使五台山成为了一座国际佛教朝圣中心。
b、五台山是世界文殊信仰”中”心。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忻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五台山碧山寺方丈、五台山大圣竹林寺住持妙江大和尚开示:″像末法时期,佛陀灭度久远,佛教的发展像一条河流,源头之水清洌,逐河流向中下游之延伸,河水愈流愈浊。在浊世中,文殊菩萨的存在,尤其是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像,末法时期的佛教信徒给予了极大地鼓舞。在一个纯正的信仰即将消失的时代,一个正道将再也几乎不能被发现的时代,文殊菩萨的存在,让修行之人在证道的路上有了依证。文殊朝拜和净土信仰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佛教徒有着异曲同工之用。因此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为了能在像末法时期修得正果不远万里来朝礼五台山文殊菩萨。″五台山珠联璧合地将生态环境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把对佛菩萨的信仰凝结在了对自然物的崇拜之中,完美的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了持续近两千年的文殊信仰中心。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祖、大元帝师八思巴就将五台山看成是印度的须弥山。同时,他还把五台山看成是文殊菩萨的净土——金色世界,五座台顶又是文殊菩萨的五智,完美地体现了五台山的长寿之山、清凉之山、智慧之山,以及文化之山,这四座大山。五台山是世界文殊信仰中心,其特色是将自然地貌和精湛的佛教文化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体,把对佛菩萨的信仰凝结在了对自然山体生态环境的崇拜之中, 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理念。在五座台顶上常能见“五色云”,《广清凉传》卷中:“大孚灵鹫寺..五色云气,霭然遍空”;同书卷上载,僧俗千人,“同见五色云中,现佛手相”;宋朝宰相张商英游东台时,亦见“五色祥云现,有白光从地涌起,如车轮百旋。”在传说中,文殊菩萨会骑着一头金色狮子,乘五色云腾空飞去。
C、五台山是佛教华严宗弘法”中″心。唐朝时期已经是世界的佛教中心。在方圆500余里的文殊道场中,寺庙360座,兰若无数。据《清凉山志》记载,灵迹多达120处,再加唐以后的灵迹有127处之多。
d、五台山是世界华严宗学”中”心。五台山,高齐时为北方地区研习《华严经》的中心。唐代高僧澄观将华严字发展到巅峰,曾为七帝之师,被敕封为“教授和尚”、“清凉国师”等等,尊为华严宗四祖。华严宗的真正兴旺光大,是在澄观时期。
澄观明确把清凉山定为代州五台山,使五台山正式成为文殊道场。澄观开讲新疏,影响日大 ,后为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想,又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抄》90卷。澄观驻锡五台山 20年,讲演《华严经》达50遍,使五台山真正成为当时华严学中心地之一,他自己因此功 德被授以“清凉国师”的尊号,成为五台山佛教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一代高僧。
C、 蕲州广济县及黄梅,长江流域佛教禅宗信仰”中″心.    禅宗四祖(道信)广济禅寺地处蕲州广济县衙梅川镇。唐代广济横岗山一度成为南方佛教禅宗中心。 “四祖广济禅寺”重建在禅宗四祖道信禅师诞生地梅川惠山之上,这里有四祖道信佛祖的历史遗址和活动踪影,是一座供养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和瞻仰禅宗文化为一体的佛教丛林。   佛教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在蕲州永宁县(后赖敕封为广济县),生于公元580年4月3日。公元592年(开皇十二年),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公元625年(武德八年)于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坚辞不去,被赐以紫衣。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道信传法于弘忍(禅宗五祖),于公元651年(永徽二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公元1324年(泰定元年)时加号“妙智正觉禅师”。如是所曰,水流扬子江东去永归江海绵绵久长,扬自翼际山西起兴往弥山欣欣向乐。
四、佛”皇″文化
1、山西五台山及五爷庙”皇″文化。
从北魏孝文帝在山内建立避暑胜地开始,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礼扎五台山者,更是从未间断,数不胜数。唐代伊始,太宗认为五台山为“文殊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尤当建寺度僧,切宜祇畏”。唐代的高宗、武后、代宗、宪宗、宣宗等十三位皇帝“倾仰灵山, 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帝就十三次巡幸五台山,举行法会、祈福延寿.帝祚遐长,五台山真正成了满清王朝的皇帝道场,他们还兴建五台行宫, 敕赐寺庙田产,御书碑诗匾额,鼓励黄教领袖朝拜五台山。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史册,第一页上总是赫然书写着“敕建”二字。康熙皇帝曾5次朝台。康熙二十二年(1683),第一次朝台,敕赐阿王老藏为“清凉老人”,且赐龙袍、貂座、靴衣、香银等物,还命老藏丹贝重修五顶寺宇。次年,菩萨顶大殿改覆琉璃黄瓦,并“于菩萨顶设立永镇把总一员,马兵10员,步兵30名,护守香火供器”(《山西通志》)。在五台山佛教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以后,菩萨顶成为钦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务掌印札萨克大喇嘛的居处,前后共驻锡过19任札萨克大喇嘛。康熙皇帝5次巡幸五台山,敕赐梵文藏经两部、匾额55块、作诗15首、碑文20余道,修葺寺院20余座,做各种道场8次。乾隆皇帝也曾巡幸五台山6次,修葺演教、望海、法雷、普济、灵应、显通、殊像、碧山、镇海等20余寺,御制碑文8篇,题匾45块。雍正、嘉庆也来过五台山。以后,国势日衰,清室再未朝台。但在光绪九年(1883),还重建了大万圣佑国寺,称为极乐寺。慈禧太后还御书了“真如自在“四字,赐予普济和尚,如今还存于南山寺。
五爷庙(万佛阁)广济龙龙王。据传说,康熙皇帝在五台山受大黑龙君数次帮助,赐广济龙王菩萨名号与皇帝銮驾半副。康熙銮驾,上图“龙参”牌匾”(勅封广济龙王),不知是康熙供养龙君五爷还是五爷受封于“天子”康熙皇帝。
2、北京广济寺”皇″文化。
北京广济寺作为古代皇家寺院。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  赐额曰“弘慈广济”。明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宪宗皇帝乐得赐额书“敕建弘慈广济寺”。清代广济寺名声愈振,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御驾到广济寺护持,留下诸多诗文轶事。据记载,广济寺大雄殿还曾供奉康熙御书“妙明圆通”匾额,戒坛殿上方曾悬康熙御书“持戒律”匾额,惜今已不存,现在悬“三学堂”楷书匾。广济寺中旧有古树一棵,树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的《铁树歌》。据《中国佛教楹联精选》一书中收录,广济寺还有一联:“算永东华,若木光腾春九十;祥开南极,蟠桃花放岁三千。”东路五观堂内悬现任住持演觉书写圆瑛法师的楹联:“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念佛念法念侣僧伽。”横匾:“莲池海会。”演觉法师写的这副楹联较有历史渊源。中国佛教协会是我国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1953年由陈铭枢、叶恭绰、圆瑛、能海、虚云、吕澂、赵仆初、周叔迦等20位佛教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传印(俗姓吕),《法音》杂志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机关刊物,杂志为月刊。创办于1953年,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时任主编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吕铁钢先生参编《中国北京弘慈广济寺志》(2012年,即第三次修志)
3、 蕲州广济县的”皇″文化。
    公元579年,北周析齐昌县地置永宁县,为蕲州齐昌郡所属。隋朝时,永宁曾又并入蕲春县(齐昌县隋初复称原名),唐初永宁复设。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据《旧唐书地理三》则指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永宁县,是因唐玄宗以“广济”为县名敕封蕲州永宁县名。其县名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济度众生”之意即名广济县。据史载,东晋佛教传入蕲州地域后,尤其唐代此地佛教尤为盛行,有”千寺之县″赞誉。广济县佛名县一叫一千四百多年,故有”千年之县″盛誉。
五、佛”显″文化
1,北京广济寺”显现″文化。
北京广济寺是闻名遐迩的北京“内八刹”之一,始建于宋朝末年。北京广济寺圆通殿内供奉的观音菩萨对姻缘非常灵验。在佛教界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更是传说中千年求姻缘最为灵验的寺庙。千百年来,在广济寺这里因虔诚发愿而求得美满婚姻的大有人在,而因为胡作非为遭到惩治的人也有许许多多。这里每天来这里求姻缘、求桃花的人络绎不绝。而人们求姻缘主要奔着广济寺圆通殿里的观音娘娘来的。
据说,在宋朝末年,这里住着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大娘,她与自己的独女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很是艰辛,但这个女儿乖巧懂事,十分能干。颇受乡里乡亲的喜爱。
眼见着唯一的女儿出落得俏丽明艳,已经快到婚嫁年龄了,这老大娘不由得伤心起来,若是给女儿嫁出去,自己的后半生由谁来照顾呢?可是她又不想因为让女儿照顾自己而耽误女儿一辈子的幸福。想来想去,这大娘觉得自己是女儿的累赘,于是就在夜里离家出走了。
这姑娘在天亮后一见娘亲离开了家,便知道事情不好,于是请邻居帮忙一起去找人。但不幸的是,大家发现这位大娘在村口的大槐树上吊死了。女儿思念母亲,整日痛哭不止,并说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换来母亲的命。那天,观音菩萨恰好经过这里,听见这悲悲切切的哭声,心中十分难过。她素知这家女儿是个善良孝顺的好姑娘,便救活了这位大娘,并说这姑娘以后必定会嫁到一个大富之家。不久后,果然有户大富人家的长辈前来提亲,他们知道这家的女儿相貌出众、品行难得,于是下了聘礼,并要将这位老大娘接到自己家里,让她安享晚年。村里的人都说,到底还是好人有好报,在这家女儿出嫁之后,人们便在这里盖起了寺庙,其中还供奉了一尊观音圣像。这家的女儿还经常过来燃香礼佛,祈求一家人平安幸福。以后那些求家庭和睦、求婚姻幸福的人便也来这里烧香拜佛,您还别说,来这里祈求过的人,他们的婚姻家庭还真挺不错的呢。广济寺里圆通殿里的观音菩萨保佑善人,自然也能惩治恶人。明朝时候,在这一带有个恶霸,他毒打妻儿,虐待老人,而且还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加节制地挥霍着家中财富。他听人说广济寺的一口枯井下面藏着宋元时期的宝贝,于是便趁夜色带着一名家丁,偷偷摸摸地来到广济寺,并找到了那口枯井。就在他要用绳索将家丁顺下枯井的时候,从井口处冒出一缕青烟,一个貌若天仙的女子立在井口,轻启朱唇,说这井下藏有金银财宝无数,貌美如花的少女常年随侍左右,但只有那些够胆量的人才能进去,并享用这一切。这恶霸一听,便推开家丁,自己跟随那女子来到了井中。可这里并没有什么珍宝和美女,而是一干拿着铁锁链的恶鬼,他们将这恶霸锁了起来,并历数他平生所做的坏事。这恶霸早已被吓得昏死过去,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被锁在阎罗殿里,正等候着阎王的判决。千百年来,在广济寺这里因虔诚发愿而求得美满婚姻的大有人在,而因为胡作非为遭到惩治的人也有许许多多。人们说广济寺里的观音娘娘能看透人心,你的心好,自然婚姻、家庭就好;你的心里装得全是坏主意,做尽了坏事,自然会受到惩罚。直至今日,住在广济寺附近的人们还在传诵着圆通殿里的观音娘娘是如何救人、如何给人带来美好姻缘的故事,而广济寺里那株古树,便是最好见证。
2,五台山”五爷庙”“化现″文化。
a、北台一一早期”五爷庙””化现″文化。华严三祖法藏曾撰书曰:“然(是山)地居边壤,特甚寒烈,故四月已(以)前,七月以后,坚冰积雪,蒿皓弥布,自非盛夏之日,无由登践。”即是说,一年四季,只有四个月适宜上山游止。尤以北台,其势最高,却最甚凛冽,“其北台之山夏常冰雪,不可居。”以气候易变难测,时人盛传当地有毒龙潜居之说,日僧圆仁言:“五台山乃万峰之中心也, 五百毒龙潜山而吐纳风云,四时八节辍雷雹频降矣。”  以前有个人的,他看到北台上有个龙池,里面有钱,他就去偷,偷了以后跑下来,滑到了山腰,上不去也下不来,底下又是万丈深渊。这时,他内心起了一念的忏悔心,知道自己偷了菩萨的钱,被护法神惩罚了。就赶紧忏悔,求文殊菩萨加持,到了天明,跑出一条白兔,他顺着白兔就走出来了。所以恶念起来时,清凉即地狱,五台山是清凉山。善念起来时,地狱变清凉。地狱和天堂其实不遥远,只是当前人一念彰。所以众生不信佛,诽谤三宝,没有关系,等他信佛时,他会懂得去忏悔,过去的罪业就消的比较快。以前有个世亲菩萨,他诽谤大乘,有一次生病呢,他哥哥专门弘扬大乘,就是度他,给他念大乘经典,他念了以后,知道自己以前执着小乘,诽谤大乘,起了忏悔心,说自己要把舌头割下来谢罪。他哥哥说,你不要割下舌头,你只要用你的舌头来赞扬大乘,那也是忏悔。世亲菩萨也成就了。五台山北台”五爷庙″(即早期)。自然环境最为恶劣,自然条件是五台中最艰苦的。《续清凉传》有吟北台诗云:“北台高峻碧崔嵬,多少游人到便回。怕见目前生地狱,愁闻耳畔发风雷。七星每夜沾峰顶,六出长年积涧隈。若遇黑龙灵懆者,人间心念自然灰。”万历三年(1575)三月三日,塔院寺住持大方圆广法师腾出北五台龙门老屋数椽给憨山、妙峰居住。依《清凉山志》卷二,憨山与妙峰所居之庵称“法云庵”,“在龙门上。长干德清居此,号为憨山。清幼岁人呼为憨郎。万历乙亥与友妙峰卓庵于此,掘地得石座,上勒‘清郎居’三字,有契焉,遂居之。”然而,境由心转,对憨山来说,这里却是参禅问道的最佳场地。他说:“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31]龙门在北台南麓,裂石如崩,涛声若雷。憨山说: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参禅贵在心静,观相而不滞于相。憨山虽有几次禅悟经历,但仅为星星之火,尚未烧尽心中妄草,“大风时作,万窍怒号”令他难以心安。此时,妙峰巧加指点,醍醐灌顶。在经过一番寒彻骨的锤炼后,他终于可以心随意传,收放自如了。随着禅悟水准的提高,憨山在北台龙门又有一次彻悟的经历,《年谱》三十岁条云: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憨山在书札中也多次提及他在龙门的活动,二十年后,这段经历他仍刻骨铭心。在《怀五台龙门旧居》一诗中,他说:“万年冰雪拥茅庐,一别于今廿载余。叶斗峰头明月夜,不知谁在此安居?”在另一首《怀五台旧居》诗中,他甚至对“经行”处也念兹在兹,一往情深:“叶斗峰头雪未消,别来音信久寥寥。炎方屡梦经行处,曳杖闲过独木桥。”万历六年(1578),憨山除血书《华严经》外,在台山基本平静度过的。不过,《年谱》也详述了他当年中发生的”三个″不可思议的梦境。第一梦:梦见了他久慕的澄观法师。“初一夕,宿,入金刚窟,石门榜‘大般若寺’。及入,则见广大如空,殿宇楼阁,庄严无比。正殿中唯大床座,见清凉大师,倚卧床上,妙师侍立于左。予急趋入,礼拜立右。闻大师开示,初入法界圆融观境。谓佛刹互入,主伴交参,往来不动之相。随说其境,即现睹于目前,自知身心交参涉入。示毕,妙师问曰:‘此何境界?’大师笑曰:‘无境界境界。’及觉后,自见心境融彻,无复疑碍。”这一梦可谓憨山长久以来“清凉”情结的圆满呈现。于清凉山得闻“清凉”法语,醍醐灌顶,五内清凉,且有妙峰相伴,资益良多。第二梦:梦见上兜率天听弥勒说法。“又一夕,梦自身履空上升,高高无极,落下则见十方迥无所有,唯地平如镜,琉璃莹彻。远望唯一广大楼阁,阁量如空,阁中尽世间所有人物事业,乃至最小市井鄙事,皆包其中,往来无外。顷之,见座前侍列众僧,身量高大,端严无比。忽有一少年比丘,从座后出,捧经一卷而下,授予曰:‘和尚即说此经,特命授汝。’予接之,展视乃金书梵字,不识也,遂怀之。因问和尚为谁,曰:‘弥勒。’予喜,随比丘而上,至阁陛,瞑目敛念而立。忽闻磬声,开目视之,则见弥勒已登座矣。予即瞻礼,仰视其面,晃耀紫金色,世无可比者。礼毕,自念今者特为我说,则我为当机,遂长跪取卷展之。闻其说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至此则身心忽然如梦,但闻空中音声历历,开明心地,不存一字。及觉,恍然言犹在耳也。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矣。且知所至,乃兜率天弥勒楼阁耳。” 憨山此处所言的弥勒说教即唯识学“转识成智”之说。《成唯识论》卷十云:“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即(1)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转至无漏时,得成所作智(又称作事智),此智为欲利乐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2)第六识(意识)转至无漏时,得妙观察智(又称观智),此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能依众生不同根机,自在说法,教化众生。(3)第七识(末那识)转至无漏时,得平等性智(又称平等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能平等普度一切众生。(4)第八识(阿赖耶识)转至无漏时,得大圆镜智(又称境智),此智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能遍映万象,纤毫不遗。具此四智,即达佛果。憨山梦见弥勒开示自己,或与他苦参《楞严经》有关,《楞严经》卷五云:“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第三梦:与文殊菩萨有关,台山正是其道场。“又一夕,梦僧来报云:‘北台顶文殊菩萨设浴请赴。’随至,则入一广大殿堂,香气充满,侍者皆梵僧,即引至浴室,解衣入浴。见有一人先在池中,视之为女子也,予心恶不欲入。其池中人故泛其形,则知为男也,乃入共浴。其人以手戽水浇予,从头而下,灌入五内,如洗肉桶,五脏一一荡涤无遗,止存一皮,如琉璃笼,洞然透彻。时则池中人呼茶,见一梵僧,擎髑髅半边,如剖瓜状,视之脑髓淋漓,心甚厌之。其僧乃以手指剜取,示予曰:‘此不净耶?’即入口噉之。如是随取随噉,其甘如饴,脑已食尽,唯存血水。其池中人曰:‘可与之。’僧乃授予。予接而饮之,其味如甘露也,饮而下透身毛孔一横流。饮毕,梵僧搓背,大拍一掌,予即觉。时则通身汗流如水,五内洞然,自此身心如洗,轻快无喻矣。” 憨山此梦中,“主人公”文殊菩萨并未现形。文殊表智,他设浴邀请憨山,使后者五内“荡涤无遗,止存一皮,如琉璃笼,洞然透彻”,这或许暗示憨山已脱胎换骨,智慧增进。关于这三个奇异之梦,福征《年谱疏》同岁条云:一梦亲见清凉大师于金刚窟中,倚床授记,便得涉境现前,身心无碍。照前数数不忘清凉,不忘妙师因缘。再梦至兜率天,弥勒楼阁,亲见庄严宝座,弥勒佛命僧授经,登座,觌面闻说染净,历历在耳,便得识、智之分,了然心目。三梦亲赴文殊菩萨北台顶设浴,恶女,泛男,自是憨祖童身现相,一心不乱,本来清净,无丝毫牵染,才得入香水海中,脱皮换骨。又复杂现好丑净垢,惊厌爱恋,种种诸相,彻底变怪,五色无主。虽然,若非放舍身命,深住冰雪堆里,活埋六年,大死几遍,安得死里发活,大梦出头,包天裹地,耀古辉今,作没量大人去。……将捉笔伸楮,自叙《年谱》之日,不过海内一苦行老人,皈心尊宿而已。诸方禅衲,于在日见三梦之谱者,必且笑为呓谈。于化后闻三梦之说者,甚将呵为魔境。惟憨祖自信得及,天下后世,断无一人信得及也。而今乃知弥勒授经,全证当来劫如无始劫。文殊设浴,专浴皮肉身成坚固身。虚云老和尚是近代高僧。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上也记载道,当年老和尚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圆满后曾上黛螺顶拜智慧灯:第一夜无所见,第二夜见北台顶(五爷庙居处)一团火飞往中台落下,少顷分为十余团大小不一。第三夜,又见中台空中三团火飞上飞下,北台现四五处火团亦大小不同。
b、万佛阁一一后期至即今“五爷庙″“化现″文化。。广济龙王的五太子,五爷庙中供奉的是一位龙王,由于这位龙王家中共兄弟五人,而他排行老五,所以人们就尊称他为“五爷”,万佛阁五爷庙就相当于是龙王庙。五爷庙有广济龙王菩萨,因有求必应,满众生愿,所以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五爷”  传说他是东海龙王敖广的第五个儿子,性情性情暴躁,长得也比较黑,人称黑脸五爷。按照我们惯常的案例,龙王,一般是不居住在佛寺的。但是这个五龙王偏偏是个例外,当地传说山西五台山龙王神灵显赫,不安其位,寺庙不安宁,故在阁西建殿祀之(五爷庙)。民间传说五爷本来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所以黑脸变成了金脸。文殊菩萨化成的五龙王很喜欢看戏,所以在五龙王殿的对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正因为如此,一直到今天,农历五月十三当晚开始一直到五月十四(即第二天’上午,这是五台山五爷庙最火的日子,因为五月十三是五爷广济龙王菩萨的生日,因为五月十三的因缘,所以今天先从生日开始说起。从民间来说,五月十三是理所当然的五爷生日,无数信众会聚集在五爷庙为自己祈求平安、财富。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五爷圣诞,那就详细跟大家聊聊这位文殊菩萨的本地大护法——广济龙王菩萨的前世今生。五台山在六月法会期间,名角,名戏都必须安排在万佛阁演出,意思是给五龙王唱戏。五台山原叫五峰山,五个台顶也并不是平平的台面的样子。而五台山当年是一个非常炎热的地方,不像现在被称为“清凉圣地”。文殊菩萨想在此地弘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当天天气炎热的问题。文殊菩萨想到了“歇龙石”,歇龙石作为龙王行云布雨后休息纳凉的地方,也是龙宫里的宝贝,如果把它搬到五峰山,那这里自然就会清凉无比,百姓再不必受炎热之苦了。就这样,文殊菩萨就化作一个普通的和尚只身前往龙宫,向龙王要“借”一下这块石头。龙王没有五眼神通,自然认不出这是文殊菩萨,所以就对这这个普通和尚说:“你若能拿去,这石头我就送你了。”结果,文殊菩萨口中念到:“小。”歇龙石应声变小,最后小到可以装到口袋里,就这么着被文殊菩萨“借”走了。可是,没有了歇龙石,龙王的几个儿子行云布雨回来就没地方歇脚了,当然就不干了。五位龙子率领龙子龙孙就来到了五峰山大闹一场,把原来的五个峰顶都削平了,成了五个台顶。不过天龙八部中的龙部又怎有早已成佛现化菩萨相的文殊菩萨厉害,文殊菩萨用佛法将一众龙王降服并收为了护法,保佑一方百姓。五台山周围的各村庄都有龙王庙,供奉着随五爷一起皈依佛教、皈依文殊菩萨的龙王们。古时,每年本地祈雨之时,都会将各处的龙王一起请来举行盛典,来祈求一年的五谷丰登。这其中,五爷独坐八抬大轿走在最前,其余三十五位龙王只能坐两人轿跟随其后。祈雨完毕,再恭送回各自的庙宇,但是由于五爷北台顶到台怀镇中心的地方路途遥远,且经常会遇到祈雨完毕就下雨的情况,导致当天五爷是无法回北台顶的,大家只能把轿落脚在菩萨顶再往北一些的地方休息一天,第二天再把五爷请回庙里。那个落脚点在多年以前也是个“有名”的地方,“五爷故里”处,除了祈雨的时候,每年当丰收的时候,本地的百姓也要把龙王们请下来,一同庆祝又一年在龙王们的护佑下的丰收,地点呢就在现在的万佛阁(五爷庙)。当年,本地的寺院当家师、各界贤达都会坐在龙王殿前,与龙王一起对面戏台上的戏曲,而且根据传统,妇女们最多只能站在戏台两侧观看。当然在解放后,这个风俗也就逐渐消失了。不过丰收以后大家一起看戏的习俗这个烙印还是流传了下来,一直没有丢。当年大清康熙帝为了寻父、也为了维护满蒙地区的稳定多次前往五台山。其中有一次在龙泉关遇险,遇一黑面老者引路而脱险。脱险以后,康熙沿途寻访老者,最终在万佛阁的龙王殿里看到了这位老者,没错,就是五爷化身成老者助他平安脱险。为此康熙帝还特意参拜了五爷,并赐予龙袍加身。皇帝也是龙,龙王也是龙,所以康熙帝有给龙王殿题字:“龙参”,这也就是龙王殿上牌匾的来历。追述起来,这也是五爷庙还愿民俗中的“挂牌匾”的出处了吧!挂牌匾还有一层弘扬五爷信仰、弘扬佛家抜众生苦的含义。但是披龙袍这件事,从龙袍的含义来说也只有皇帝有资格去穿、有资格去赏赐,其他众生又有什么资格和福报去给龙王披龙袍呢?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损福报的行为!所以今年政府又主动不让披龙袍,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多少人因披龙袍而损了自己的福报而不自知呢!五爷广济龙王菩萨并不是文殊菩萨化身,从天龙八部来说,五爷是文殊菩萨的护法;从佛教角度来说,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的眷属。大黑龙君广济龙王菩萨五爷,俗称黑脸文殊,是文殊菩萨的重要化身,也是五台山最主要的护法,逐渐成为文殊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普门品》言“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其因文殊菩萨教化成为护法,又因文殊道场五台山而名扬中外。据说这位护法居住在北台顶的黑龙池,在本地历史上感应卓著,一直是五台山信仰中心之一。五台山格鲁派供奉大黑龙君护法的传统大概肇始于三世章嘉大师,有大师手著《五台山大黑龙君天香供养法》、《五台山大黑龙君金汁供养法》,能海上师曾将仪轨进行翻译。多识仁波切于2004年在五台山为护法造过赞辞。能海上师的传承弟子习惯在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供天之后拜祭大黑龙君,祈求一年修行顺缘和本地风调雨顺。多宝讲寺老上师在千里之外祈雨。
3、蕲州广济县衙覆地”显现″文化。

蕲州广济县衙东南部九龙寨(梅川吕兴祖),山顶有座名寺古刹,东晋太和[丙寅年(虎年)]元年,即公元366年,山西籍高僧、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创立云峰寺,至今有遗存立此。九龙寨(今九龙城)是由求雨垴、大斫山、细斫山、帅印峦、武寨房、黄义山、大洼山、妈尔柴、兔尔望月九座巅连起伏的山峦组成,连绵十余里,形成“九龙参顶” 之势,故曰“九龙” 。有龙爷求雨传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峰峦突起在广济县中北部塔水畈、大金畈上的九龙寨,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山脉。九龙城是由求雨垴、大斫山、细斫山、帅印峦、武寨房、黄义山、大洼山、妈尔柴、兔尔望月九座巅连起伏的山峦组成,连绵十余里,形成“九龙参顶” 之势,故曰“九龙”  。“云昏不见寺,依约但闻钟” 的感觉。九龙寨“云峰寺” 下边不远处,有一个稻场大小的山潭,潭水如镜,当地人称之为“龙凼” ,说这是龙洗澡的地方。奇怪的是,“龙凼” 下雨天是一潭的水,天干时也是一潭的水。当地群众回忆说,1978年大旱,这里接连两个多月没下过一滴雨,山下的水井全干涸了,只有此龙潭依然如故。为了生存,山下许多村民纷纷上山,在“龙凼” 取水食用。越过“龙凼” 旁边的山头,就是仅低于顶峰的求雨垴。旧时,每逢大旱年,附近农民便敲锣打鼓,头顶面盆,到求雨垴上求雨。八十一岁的吕中庸还绘声绘色地说:民国三十年大旱,土地龟裂,那天大家都上山来求雨,我也挤在人群中凑热闹。大人们烧香祷告了一阵子后,中午时分,果然天色大变,下了一场透雨。求雨垴下有块巨石,巨石上嵌印了许多或深或浅的小脚印,大家说这是龙王娘娘的“三寸金莲” 。巨石不远处有条约百余米的天然石阶,传说这是龙王娘娘上天时的“天梯” 。“天梯” 背面的山上,有块突出的大石头,上面有块同寺庙里木鱼相似的小石头,其实小石头也有两吨重的样子,人们称它为“木鱼石” 。说来也巧,无论你用什么撞击它,这石头都会发出像寺庙里木鱼一样的声音。木鱼石底下的半山中,躺着一大一小的两头石牛。据说,很早以前,这两头水牛经常在黄泥垅里残害庄稼,此事惹怒了天公,派雷公将两头水牛炸死,致使水牛身首分离,横卧在半山中。此后,黄泥垅的庄稼季季茂盛,年年丰收。村民们热说越神乎,越说越引人入胜。广济县衙所在横岗山余脉有个龙门冲村的清水潭,传说潭水由地下直通40公里外的长江,东海龙王由海入江进入清水潭,并在这里行云播雨,保佑百姓风调雨顺,从此“龙王庙”香火不断。“龙湫夜雨“是广济十景之一,在广济县治所在横岗山东部,有座石门山,建有一座龙湫寺,又名费圣龙君庙,民间流传为“龙湫夜雨”,聚仙龙于一庭。据民间传说,在建庙时,费圣龙君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曾巧施神力,在明水峰间,巨石丛立,寸草不生之地,特地点化了“三窟”:其一称为“楠木井”,又名螺丝壳,可通江湖,建庙所需木料,由长江漂送井底,再从井口提升上去;另二窟称“油罐”和“盐罐”,以供建庙民工随意取用。“三窟”至今尚存,广济再大旱灾,泉水不枯,饮之清洌甘美,沁人肺腑。庙址独具匠心,四周群山环抱,一股挂泉直泄龙湫,潭水翻腾,似蛟龙戏水,故称“化龙池”。潭中溢水,永无休止地顺着岩隙穿庙而过;绕庙迤里曲折,滚滚奔向庙前二桥,流水从桥孔击石而下,似喷雪溅珠,如万斛白云从地上堆涌,而涌出的水花片片;可用手掬取之。庙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特别是中殿供奉的龙君飞升时的童真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神龛座下锁住了一条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的恶龙,侧耳俯听,地下水声滔滔不绝,惊心动魄。神龛上方悬。

(昌兴 水扬整理)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辅助阅读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参考资料
1,《北京广济寺:广结善缘 文化济众》法音
2,《佛教故事:法云禅师的修行路》
3,《那些拜五台山开悟的高僧》
4,《清凉山志》
5,《五台山佛教史略》崔正森
6,《广济寺:传说中千年来北京求姻缘最灵验的寺庙》马超  2013年4月10 日

7,等众多网上资料,一并鸣谢。


(编辑:鑫


下一篇: "佛国"维度:中国"观音学"与观音菩萨信仰"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
上一篇:云南昆明宜良县慈善协会举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慈善捐款仪式
相关文章
中国文艺名家展览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