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五台山 翰墨中华情”书画展暨中国文化进万家艺术团走进五台山采风笔会在五台山清凉寺举行
1996 2023-08-10
长"江"中下游"北"岸、被地理学界称为"东秦岭"大别"山""南麓的广济县(今武穴市),因天然版图酷似莲苞"佛化"图案,故称之为"莲苞佛国"。地处北纬3O°营造神秘、制造神奇、缔造神话纬线,这条神秘文明纬线北纬30°线上,有卓锡在广济县梅川九龙寨云峰寺的山西五台山(崞县)藉高僧、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寺开山鼻祖慧远大师,诞生在广济县治梅川禅宗四祖道信,诞生并卓锡在黄梅禅宗五祖弘忍、卓锡在安徽安庆岳西县司空山禅宗二祖慧可、卓锡在安徽安庆潜山县天柱山(潜山、万岁山、万山、皖公山)禅宗三祖僧璨、卓锡在广济大金幽居寺禅宗四祖道信仰、五祖弘忍,卓锡在黄梅双峰山四祖寺禅宗六祖慧能等一代圣僧佛教文明生态景观线。蕲州永宁(广济县)是古“黄州蕲州郡【府、路】”下属县域,古代永宁(广济县是有着极其深厚佛教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佛教生态文化沉淀的地域资源,而地域文化资源以禅宗文化资源为著称。这里曾崇尚佛学,享有“广施佛法,普济众生”赞誉,并以此而得名。“蕲【蕲州郡(州)辖管时值永宁县(后因唐朝赐为广济县)尚未设置县治】黄(黄梅县【已设置县】(即蕲州、黄州,今鄂东地区的故称)禅宗甲天下”、“佛教之乡”盛誉,广济县被南禅临济宗临济法派第44代传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广东深圳弘法寺方丈,湖北黄梅四祖寺等方丈本焕长老题书“中国禅宗源道信,东方顿渐起黄梅”美誉。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学院院长传印曾亲自题书“广济佛国”。时任北京广济寺方丈演觉(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为广济禅宗文化出版题书"扬四祖禅风,护武穴庶民"。这里佛教人文荟萃,佛教高僧、法尊云集,佛教文化内涵厚重,并广为流传,尤其是广济佛教文化在我国佛教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推手角色,在中华文化体系及学术体系中有着地理坐标的人文地位,催生了佛教禅宗哲学(禅农并重),率先幵创了僧人”共享禅修”模式,因是禅宗四祖道信诞生地,唐主又尚佛,古永宁县境内佛事昌盛,时值有“佛城”之称,取佛家“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警语缩而冠名县名,而河南永宁县、江南东道永宁县等县冠名”永宁县”三县,惟一只有蕲州郡下辖永宁县赐为广济县,在全国实属罕见,并延用至止公元1987年,达1366年冠名佛县(建制县1408年),被称之为“佛名县名一叫一千年”。追寻禅宗文化溯源和考证广济佛教文化历史,主要有着极其人文特征、地域特色和佛教文化现象。
地理 "江天佛国"现象。地处神秘北纬30°(北纬29°30′至30°13′,东经115°22′至115°58′)线上。与普佗山、九华山、武当山、峨眉山、西藏布达拉宫佛教圣地都处在同一纬度线上。广济县有两条“禅宗寺庙”景观线,一条是陆线,自西向东,横岗山林隐寺、万民寺(又名城皇庙)、南山寺、灵山“小西天”、幽居寺、头陀寺,继宗寺【又名之字庵】大藏寺)等禅寺宗禅庙,与黄梅四祖寺、老祖寺,小池妙乐、五祖寺寺联在一起,与北纬30°呈吻合线,另一条是延水线(即长江线),由西向东,有马口寺、吴王庙、象山寺、龙隐寺、栖贤寺、仰山寺等寺庙。古广济县地处在九华山、天柱山、庐山(东林寺)“名山”佛教圈;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江南三绝”佛教丛林“名刹”圈;地处大别山南,幕阜山北大山,云梦、洞庭、鄱阳水泽等泽泊之间,这里寺庙林立,广济因寺庙众多被誉为“千寺佛国”,又因古时广济,“按《青林堤记》考察,一处或在今“马口”,是上古青林江口,或“即今土人所称通江源也”。但这所谓“通江源”,即是九条江源头,武穴史称“九江”,东向连通黄梅河,为华阳水系。公元前220年,武穴东北水域为”彭蠡泽“,彭蠡〈古〉泽由武穴发源,是荆、豫内地东出场越滨海的东方走廊。自晋代以后,江岸线平均每年以0.6米向南推移,形成武穴新陆。据清代学者何绍基《长江图说》:“武家穴者,北江所由分,合古者大江九穴之一”。唐孟浩然《自浔阳泛舟经明海》诗:载:“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禹贡》载:“武穴有三江即北江、中江、南江”:”北江”,北江故道。据2015年2月1日颁行的《湖北省湖泊志·武山湖》著载:属于古北江遗址武穴“连通太白湖,经梅济港、龙感湖,再经安徽省华阳闸(“史称三省七县[湖北广济、黄梅;安徽宿忪、望江、怀宁;江西德安等七县])”入长江;“中江”由盘塘(田镇)、马口湖(大法寺)、黄泥湖、挂玉湖、武穴青林嘴发源,经武山湖、观音湖、连城湖、沉塘湖、西沙湖、万丈湖、东沙湖、龙坪直泻黄梅胡世柏、蔡山、龙感湖,北池口、吴河墩、王家埠、小池口,蔡山在中江江心(今淤)再至安徽望江分两支,然后从华阳和安庆入长江;“南江”:是长江主泓即今长江主航道上。古长江以北,也有一汪巨水。外江是横江山(今横岗山),是古广济抵御外江水的一道天然拦水巨型大坝。被称之为“大江佛国”。广济县因佛教名扬天下,被学者誉为“大江佛国,广种福田出自大别山南麓,济耕善地源于扬子江北岸,”之说。因广济地图酷似一朵含花待放的莲花形态,天然与佛结缘,苞尖朝西北,苞底坐东南的,好似浮在”大江”上一朵莲花,流向东海。其苞尖上有横岗上,一群寺庙,右花蕊有素有”小天竺“的36座寺庙梅川灵山。自北向有一叶庵,头陀寺、四祖寺〈双峰山属蕲州府齐昌),东南禅居寺、江心寺(蔡山属寻阳郡柴桑县),龙坪斗母庵、万寿宫,五里庙,正南有武穴仰山寺、东岳庙、栖贤寺、龙矶寺(龙隐寺),苞底左上方有花蕊。午山湖有”一湖二十庙”佛寺庙景观。西南有田镇象山寺,吴王庙、马祖寺、附近大法寺,向西北梅川南泉观山庙。故称”莲苞佛国”。有位学者赋楹联一副:“天生图案莲苞画,地吟净土佛国诗”。古时全国有三个冠名“永宁县”,唯一是古时蕲州辖区的鄂东“广济县”改其佛名禅意县名。广济高僧、法尊云集而至,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山西代县人)(先后卓锡于梅川县治东南部九龙寨云峰寺、东部太白湖黄牙寺)、禅宗四祖道信(大医禅师)、禅宗五祖弘忍(大满禅师)(黄梅)、禅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广东新兴县)、头陀祖师、詹祖(法号弘简、谥号大德)禅师、存奘大和尚(泰国)、马祖道一禅师(四川什邡)、慧普禅师(今浠水县)、泓灿法师、悟一和尚(宁波)、顺光和尚、僧法幢(四祖寺)、释俊空【卓锡大金幽居寺(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卓锡此寺,此寺所在的山名叫灵龟山】、小颠和尚、绿雨和尚等。广济县佛教发展为五大丛林:东边大藏寺、西边马口寺,北边南山寺、南边栖贤寺、中间幽居寺,被称之为”佛开一叶五莲花”.东晋时有山东琅玡人慧远在襄阳弘传圣教。晋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378年),前秦兵围襄阳,道安法师为免徒众遭受战祸,于是分遣大众往各地布教,慧远大师亦率弟子数十人南下,客居于荆州上明寺。西元381年,欲往罗浮山(今广东境内)静修弘教,路经永宁县〈今广济县〉花桥兰杰结庐,建黄牙寺讲经布道,六载有余,欲南下广东罗浮山传法,路经江西省浔阳(今九江)“见庐山,庐山结庐,建精舍龙泉寺,开启定居修禅、拜佛、接待僧友生活,遂驻足弘法,再创建东林寺(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唐代,在古蕲州〈下辖永宁县)诞生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禅宗五祖弘忍。小沙弥道信14岁离开出生地永宁县(后广济县,今武穴市),远赴安徽天柱山拜师禅宗三祖僧璨,被受戒,10年后僧璨传衣钵于道信,随后离开了天柱山,去往南下罗浮山。一年后,离开了罗浮山,到了吉州东山寺(今江西吉安)卓锡,回广济县,在大金舒家冲营建幽居寺丛林、横江(今岗)山、大法寺等传经,再去双峰山(汉代为广济县域,今黄梅县)创建四祖寺丛林。唐僧存奘(俗名蒋祖)和尚从暹逻(今泰国),来到广济县廉贞山建大藏寺居之,创立禅宗(临济宗),并建大藏寺丛林。道教、佛教熔汇于横岗山真武殿。广济禅宗临济宗有渚山门户、察山门户、南山门户、高山门户、庐山门户,四大禅宗门户均在广济县开坛传戒。这里出现诞生了禅宗“两大祖庭”的“地理佛教”,佛教禅宗被唐代宗李豫追封“大医禅师”的大师、宗教哲学家四祖道信(开创了农禅双修、农禅并重的新风),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神秀北宗渐悟,慧能南宗是顿悟)。近代禅宗史学家认为“道信禅师是中国禅宗实际的创始人”。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对道信禅师的禅法归纳为:戒禅合一、《楞伽》与《般若》合一、念佛与成佛合一。有位学者研究广济佛教文化现象和自然“佛寺”景观“密码”,惊奇发现广济县与佛结缘,大有”地图是一朵莲苞,莲苞是一组佛像”之学说,故有“莲苞佛国”之称,即感兴作楹联一幅:“大江佛国:大江东去涤尽广尘埃,莲苞待开弘旷济佛国”。
人文"莲苞佛国"现象。
1、佛教文化悠久。据《旧唐书·地理三》则指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永宁县,天宝元年改为广济县”。是因唐玄宗以“广济”为县名敕封永宁县名。武穴市前身为广济县,古称“佛国”,旨在蕴藏中国传统禅学思想和底蕴,也是我国自有县建制以来,唯一以佛冠县名的。广济县因佛教盛名,又因佛教得名,原广济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东晋时期。东晋太和[丙寅年(虎年)]元年,即公元366年在广济县治梅川东南部的九龙寨创立云峰寺,九龙寨地处北纬30°01’22""N,东经115°55’04 "E。据清康熙丁未《广济县志》,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之一慧远,于东晋太元初(公元370-380年)卓锡广济,在双河口(今花桥镇蓝杰村老虎垅附近)立寺庙,后于太和六年(公元381年)去庐山。清乾隆癸丑《广济县志》,“头陀祖师本县人,生于隋文帝二年,尝往来卓木尖,无姓名,称头陀,唐武德七年,卓锡五峰山,贞观时示寂”还有本县人詹宏简,幼出家修行,至马口义台山建立丛林,唐武德年间圆寂,遗诗云:“飞锡江边六六春,修行辩道任天真,尘缘了却更何事,万里乾坤自在身”,贞观元年(公元朝28年)谥大德禅师,其丛林敕封为马口寺。由此可见,广济是鄂东地区最早的佛教文化发祥地,又是鄂东地区最早的佛教文化传播交流活动中心。
2、佛教文化底蕴厚重。佛教禅宗兴于广济(古时,是为蕲州府辖区),始于道信。隋唐时期,在广济县治梅川出生的道信7岁,从僧学经,14岁师事禅宗三祖僧粲,后继承衣钵,是为禅宗四祖,先后去广东罗浮山`,冮西吉州〈今吉安〉驻锡,后回广济县,在(今大金舒家冲、苏家铺)幽居寺出家居留,并在大法寺、横岗山传经弘法,再去黄梅破额山[原永宁县属地](正觉寺现为四祖寺)传法,在此创建丛林。据史书记载,禅宗五祖弘忍在(大金)舒家冲、苏家铺,建造幽居寺,有大小房屋40余间。相传禅宗四祖道信与僧徒弘忍曾在本县大金、大法寺一带传经讲法。相传从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到禅宗四祖道信的前半生,佛界都没有固定的传法丛林,而只是结庐,自从建“大法寺”庙宇开始的,结束了僧徒“一僧一钵,一钵千家,随缘而住”的讲经传法方式,开启“农禅并重”、“坐作双修”共享禅修模式禅风之先,主张“搬柴运水无非是道”的禅法,创立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中国化的佛教参修观,进入了由僧徒“一衣一钵,随缘而住、随遇而安”云游乞食化缘靠人施舍向“禅(“参禅”)农(“农耕”)双修”共享定居弘禅传法禅风的转变新时代。时下,大藏寺(今余川镇砌石村辖区即后峰寨东或仙人坝水库西)有庙产1800多亩。马口寺有庙产田108亩。史载“俗姓司马氏(禅宗四祖道信),世居河内,徙居蕲州(府)广济县(今武穴市)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嗣祖位,胁不至席垂六十年。唐高祖武徳七年,(后)住蕲(蕲州府)之(广济、黄梅两县地界的)破额山,今双峰山也”。即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道信后到到蕲(蕲州府之广济、黄梅两县地界,建国后,广济县山地与黄梅县的万丈湖互换地)的双峰山(又称破额山),建立四祖丛林,后发展为正觉禅寺(现四祖寺)祖庭。3、佛教冠名独特。在县域内,历史上曾以佛教禅宗冠名,深深烙在佛教文化印记。从乡冠名来说,据志书记载,有灵泉东乡,灵泉西乡,后改为灵东乡,灵西乡。觉生乡等;从镇冠名而言,有石佛寺镇、大法寺镇等;从村冠名言说:(四望)新庙村,观音湖村,观音寨村、双庙村、灵山村等;从垸冠名而论,香炉山垸等;从山冠名而讲,观音寨、骆庵山、灵山、大佛寨、龙神山、大圣山、灵龟山、化子仙山、仙姑山等;从水库冠名来侃,仙人坝等,这些深深打上了佛教文化印记,孕育了佛教文化的人文含量。
人间"千寺佛国"现象。
1、佛教文化空前盛行。东晋太和[丙寅年(虎年)]元年,即公元366年在广济县治梅川东南部的九龙寨创立云峰寺,九龙寨地处北纬30°01’22""N,东经115°55’04 "E,海拔276米。后于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见蓝杰村(太白湖地区)老虎垅的地方清净,在此结庐,并建立黄牙寺,弘扬佛法,弘法利生,为广济县域乃至鄂东地区的佛教鼻祖,后去江南的江西九江庐山,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在庐山西林寺东面,建立东林寺,慧远大师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据《广济县志》记载,唐代广济寺庙大兴,庙宇林立,佛教盛昌,香火盛极一时,有“佛国”之称,这里僧人辈出,历史遗踪众多。这里诞生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在黄梅(破额山)正觉寺坐化后,被唐代宗追谥为“大医禅师”(绝无仅有)的禅宗四祖道信,因著《草木集成》药书,上贡朝庭,元泰定年间加号妙智正觉禅师。时下社会流传“南佛医”(道信),“北道医”(孙思邈)之说。据传说对李时珍《本草纲目》药典收录了道信大师一些药物标本,如一柱香、二宝花、三龙爪、四叶参等。著名僧人还有头陀祖师,大德禅师存英和尚,慧普和尚,主持修建的栖贤寺仲果和尚等。据志书记载,唐末五代时期,禅宗慧能的南宗顿悟说:盛行县内,主要是南岳系之临济宗,沩仰宗(慧寂禅师)及青原系之曹洞宗(良价禅师)支派,以临济宗(希运禅师)弟子最多,至宋代渐成一流(今余川镇砌石村辖区即后峰寨东或仙人坝水库西)大藏寺僧人属临济宗(希运禅师)。该寺于元代在县内最先开坛传戒,继后开坛传戒的有头陀寺(余川五峰山桌木尖),继宗寺(又名之字庵)(今余川荆竹铺附近),万民寺(又名城皇庙(今梅川镇东门)等。从明代中期到清初,广济县佛教文化二度渐趋兴盛,清康熙初年,名僧绿雨(字超蕉)卓锡大藏寺,常与刘醇骥,张仁熙等地方名士交流,著有《绿雨语录》,以弘扬临济宗正法,至清乾隆年间,全县境内有大小庙宇300座,有僧尼及皈依弟子数千人。佛符(“万字”符号)景观(释含玉:大江佛国与莲苞佛国由来))。佛教研究老者原广济县王筱春,曾只身徒步登临过鄂东名山广济县双峰山,于一尖二尖山中的二尖之巅现场找到天然八卦顶,旋即拜访了道教圣地白云洞,火焰洞,黄龙潭,清凉山古洞,牧石庵数位道长,异口同声称“道教天生八卦顶在一尖。”在倍受鼓舞之余,绘制山形脉络,发现以一尖山为轴心,东西走势是东向东冲山、西向蕲春县八斗峰连接太平桥山;南北走势是南向游鸿寨、向北到蕲春南灵寺及黄梅县的紫云山道人屏山,恰为东西垂直于南北,完全吻合卐图形,真正自然天成。卐山形:东山折南,景有东冲积雪,余脉到猪头山马干山有唐朝八大教主之一的高山派教主所建筑的一枝庵,长驱直下有四祖寺和九龙缠绕地牧石庵,向南最后折出五峰山头陀大德祖师寺。卐山形:南山折西即游鸿寨西折有六祖打坐的地方,折出横江山有横岗耸翠景点。卐山形:西山折北一尖到八尖,出出凤凰山。卐山形:北山折东;即蕲春南灵寺道人屏山,折东火焰山,挪步园山,引出白云洞,火焰洞,落下黄龙潭。春夏雨过初晴或秋高气爽时可以登山四顾,欣赏到奇妙的卐山形脉络;不愧为鄂东罕见的神奇的自然奇观,与佛教素缘的神秘的天然景观。佛“寺”景观:梅川灵山一带,有大小庙宇:醉颠寺、万寿庵、灵堂寺、竹影寺、罗山寺、多罗寺、静心庵、得失寺、临济寺、行山寺、白马寺、白云庵、玉鹤庙、杨四庙、仙洞庵、谛信庵、大王庙、德云庵、杨家庵、仰山寺、孝禅寺、天台寺、摩诃庵、龙华寺、兴化寺、永丰寺、观音庵、浮渡庵、碓舂庵、静闲庵、龙门寺、碓舂庵、静闲庵、龙门寺、迥龙庵、太子庙、福主庙、马祖寺、净仁庵、山关庙、真人愚庵、昙林寺座庙(素有美丽传说,点数庙宇只有35座),僧尼70余人,时人称其为释门“小西天”。佛“山”(民俗)景观:灵山、老虎山、狮子山、灵龟山(天津湖)、大圣山(龙神寨)、乌龟腰、九龙城、察山、马鞍山、折磨(双峰)山、母狮子山、烈马山、玉屏、凤凰山、象山、九牛山、仙姑山、困龙山。佛“湖”景观:以武山湖为中心,形成佛教辐射半径圈。武山寨庙、七乡寺、金陵祖庙、插山庙(山上)、祖爷洞、凤陵祖、药王庙、朱其武回龙湾(庵)、马口寺、石陵祖庙。佛“镇”景观:梅川镇的南山寺、城隍庙、武圣宫、一字庵、济北寺、四祖庙、报国寺、梅川栖贤寺、梅川公园吕祖寺、吴家庙、清浊寺、铜鼓庙、观音庙、益智庙、杨泗庙、金沙寺、梅川龙王庙、八溪寺、大同寺、九龙城吕祖寺等25座寺庙。据民国二十三年《湖北县政概况》记载:“广济县境内,大小寺庙达三百余所,倍于小学之多,故有”佛国之称”。据志书记载,1949年初,全县有寺庙247座,僧尼586人,皈弟子曰5805人,庙产5000余亩,山林区7000余亩。由此可见禅林寺庙分布之广,时值广济县历史上禅宗之兴盛。大藏寺(今余川镇砌石村辖区即后峰寨东或仙人坝水库西)有住庙僧执20余人,由此,时下宗教极为盛行,已成为佛事盛世人文奇观。佛“丛”现象:头陀寺,继宗寺(又名之字庵),万民寺(又名城皇庙)、大藏寺、马口寺,南山寺、栖贤寺、幽居寺七座丛林。广济县出现了”名山寺尽享,圣水佛爽饮”,“一山二十寺(横岗山),一村六庙堂(余川镇),一里一寺庙,二里一庵堂”的佛教文化生态景观。
2、佛教文化声名远播。据志书记载,佛教文化名声远播泰国。据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及光绪十年《黄州府志》均载“唐贞观年间,唐僧存奘和尚(俗名蒋祖)远游暹逻(今泰国),来到广济、建大藏寺居之”,即为唐贞观年间,存奘和尚从暹逻国(泰国)来此所建。清乾隆五十年(1792年)重修大藏寺(今余川镇砌石村辖区即后峰寨东或仙人坝水库西)。此寺是为广济县佛教对外交流活动中心。唐代,五峰教主出生印度,在住乙尖山脉五峰山卓木尖建头陀寺。公元817年的宪宗元和十二年,由蕲水(今浠水)来的僧人慧普(俗姓宋)在层峰山建青著寺。横岗山寺庙香火极盛,每年岁首,远至安徽安庆、河南六安、江西九江等地香客,慕名而来,朝山拜佛,施善祈年。传武当山所供真武大帝,每年除夕莅临横岗,承受膜拜。清代悟一和尚(今浙江宁波人)自上海来(余川)五峰山头陀寺挂锡,此时此寺香火之兴旺。近至周边邻县的蕲春、黄梅。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蕲州府辖区)蕲水(今浠水)僧人慧普(俗姓宋)卓锡广济青著寺,与众弟子刀耕火种。马祖道一(今四川什仿),卉服布装度日,日夜经声不绝,如是涉三十载,于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坐终(详载唐《高僧传》三集卷第二十五)。对此,广济县佛教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窥见一斑。
3、佛(道)教文化遗存众多。据志书记载,历史上,主要有黄牙寺(今花桥郑公塔)、大藏寺(今余川砌石)、青著寺(今余川),幽居寺(今大金舒家冲、苏铺)、头陀寺(今余川太平)、南山寺(今梅川)、禅居寺(今花桥郑公塔),真武殿(今梅川横岗山道教)、马口寺(今大法寺杨桥八峰山)、石门寺(今四望)、元寺庵(今余川荆竹铺)、万民寺(老梅川镇东门)、青林庵(今余川太平)、长庆庵(今余川)、南山寺(今梅川),大法寺(今大法寺)、马祖寺(今梅川)、迥龙庵(今花桥)、接引庵(今龙坪)、广福庵(今花桥郑公塔)、太子庙(今花桥)、上麻庙(今四望)等。历经风雨,人间沧桑,至今武穴寺庙屈指可数。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场所有16处,分别灵隐寺、妙音寺、栖贤寺、武圣寺、龙隐寺、龙湫寺、龙池寺、禅居寺、孝友寺、象山寺、幽居寺,显通寺、大官寺、圆通寺、面佛寺、公兴庵、甘霖寺、仁寿寺、普慧寺等;临时登记场所10处:水府寺、吕祖寺、高峰寺、石门寺、乌林寺、荆林寺、白发庵、玉石寺、普济寺、大庙寺。除此还有天王庙、药王庙,太子庙(武穴)、探花庙等。由此可见,这方佛教人文佛“水”,“(净)土”造化一方人,形成独特地域人文景观。
和谐"生态佛国"现象。据志书记载:从清代起,县内临济宗绪诸寺庙可分为五个门户,即以大藏寺(今余川砌石村)为主的诸山门户,以栖贤寺(今武穴办事处)为主的察山门户,以南山寺(今老梅川镇东南)为主的南山门户,以之字庵(今余川荆竹铺附近)为主的高山门户,以岳山庙(今梅川横岗境内)为主的庐山门户。诸山门户基础较厚,察山派次之,栖贤寺庙亦开坛传戒,佛事开始活跃,自此县内传戒(具有培训僧尼资质资格水准)寺庙(高级寺庙)有6座。由此可见,时值广济寺庙僧人和谐相处,传戒佛派活跃,禅风清新空前,一派佛教生态胜景而至。
编辑: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