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之道》推荐序

徐钧 2014-05-28 09:45

正念,这一技术源自东方,后来在西方被整合到现代心理治疗中,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

当我最早几年在国内介绍正念时,许多人不理解这和瑜伽或冥想的区别,这些似乎他们早已经理解和掌握了;也有些人觉得正念不可能被理解,因为它属于高深的佛教;正念大约就是什么都不想,坐在那里发呆。。。。。。

面对这些等等问题,我后来想通了,这些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最大的原因就是提问者缺乏正念。

例如以上例一,没有对”正念”进行 了解,就认为正念和瑜伽或冥想没有区别,这种想当然的想法是缺乏正念的;又如例二,认为这属于与佛教相关的就是高深或者不可理解的,那这种想法也是过度偏颇而缺乏正念;再如例三,什么都不想的发呆是正念,是否有确切证据。

因此,当我接到李孟潮要我给这本他翻译的书写推荐序的邀请时,我立即想到介绍正念要面对的困难——人心预设和臆测。所以在这里,我希望读者能够暂时放下之前诸如此类预设“正念为何物”的想法,尽管我相信读者的部分预设可能是对的或者至少是有价值的,但请暂时搁置这些想法,然后能够倾听式的开放阅读正念为何。

这就是”正念”的开始。

正念,就是如其实际的明了当下的心、身状态及其变化。

或许,我们此时此刻,正坐在椅子上,或者沙发上,或者正站着,翻阅着手上这本书。你是否意识到了这点,在我提醒你之前,你是否知道自己的状态;而在我提醒你之后,你是否意识到你正在阅读这段文字,而这段文字让你产生了什么想法?或者什么感受?是令你有趣的感受,亦或是令你惊讶的感受,亦或是令你不舒服的感受?

对这些心、身现象不加评判的了了分明,就是正念

正念,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四念住经》,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或“内观禅”(Vipassanā)。

正念在产生后,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被广泛传授,它在传承中因为地区和文化的原因逐渐演化为正念禅、禅、大手印等多种形式,但本质是相当一致的。

正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科学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mindfulness),并因此诞生了正念减压疗法(MBSR)、辩证行为疗法(DBT)、接受实现疗法(ACT)、正念认知疗法(MBCT)等当代著名心理疗法。

当我写本篇序言时,第十三届中国心理学学术大会将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会有一个”正念“专题的分会场进行讨论,这代表着正念逐渐开始为中国心理学界所认识。

本书作者西格尔,是西方心理学界教学和研究正念技术著名学者之一,他本身练习正念有几十年之久。在本书写作中,他不但全方位的介绍了正念的练习和正念的广泛运用,包括正念在焦虑、抑郁、疼痛情况下的运用,同时也介绍了如何创造性的运用正念在婚恋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衰老、死亡等人生方面,其中不乏他自己运用正念的鲜活经验。

当下,你身心中,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正在发生?

或许忘记了。但不要紧。认识和接受目前这种状态,仅仅了解它,不要评判它,如其所是的轻轻接触它,你的正念或许正在开始。

如果你感受到某种兴趣,这是接触正念的开始,或许你可以继续认真阅读本书,然后透过这本书来让你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正念,一种新的生命视角会渐渐为你打开。

(本书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李孟潮 译)徐钧

 

下一篇:“正衣冠”难在立查立改
上一篇:正念与正知
相关文章
中国文艺名家展览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