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与道教的历史交融

文:褚红霞 杨立志 周婧 2011-07-26 18:27

 

            编者按: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千百年来以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而来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时期的尹喜,汉时的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时的陶弘景、谢允,唐时的姚简、孙思邈,五代时的陈抟,宋时的胡道玄,元时的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等均在此修炼过。武当山山峰林立,景观奇特,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等。更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价值为全世界公认。本版自本期起推出《问道武当》专栏,引领读者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武当山,去感悟她的宏大、玄妙、空灵和精深……

  清晨,钟声敲醒了漫漫沉睡。武当山的道长们在紫霄大殿吟诵经咒,开始了一天的修行,这是一种因循了几千年的生活。在道长们心中,太阳升起的时候,万物苏醒,静坐修炼可以保养精气神,摒弃一切凡尘杂念。

  尹喜:武当修道第一人

  对于这座大山来说,2500年前的那个春天,春色似乎来得特别迟。在等待中,一个叫尹喜的中年男子闯入了宁静的山林。这是武当山日后被纳入史册的一年,正是这个孤独的来访者,改变了这座大山的命运。

  尹喜,历史上应该说是实有其人的,因为老子的《道德经》能传承下来,就是因为有了尹喜真人。我国有一个故事叫紫气东来,说的就是尹喜真人在函谷关当官吏的时候,观星望气,看见东方有紫气飘来。2500年前一个秋天的清晨,紫气从函谷关山谷升起。尹喜等来了一个骑着青牛、须发皆白的老者,这位老者便是老子。在函谷关,老子应尹喜的请求,留下了《道》、《德》两篇五千言手稿。

  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介绍,人在山中称之为仙,尹喜当时读经的时候就在考虑,“我要去求仙学道,要选择一个适合隐居的地方。”函谷关的东北边是云台山,西南边是少华山、太华山,就是我们所说的华山。此时的华山早已是道家极为重视的洞天福地,而武当山还不为世人所熟知。宋代《太平寰宇记》中明确地记载着:武当县治到各地的路途里程,“东北至东京九百八十里;东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里;西北至长安九百里。”不难看出,武当山因为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不为统治者所注意。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当山比华山、云台山多了另一个机会。

  尹喜显然认为,华山、云台山这两个地方离当时的统治中心太近,或者是离战乱的地方太近,不太适合他归隐。于是,他继续向南走,越过秦岭,经过伏牛山,从汉水北岸到汉水南岸。最终,他来到了武当山。武当山的西北部是秦岭山脉支脉,西南部为神农架。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从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正是道家梦寐以求的修道之地。

  从函谷关一路奔波而来,尹喜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成为武当山有记载的第一位修道者。

  修道成仙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

  当年,尹喜来到武当山,从岩洞中仰望苍茫群山,很容易看到一座直冲霄汉的山峰,那里常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大顶让尹喜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他开始不由自主地留意这座山峰,他发现,这是武当山最高的一座山峰,如同一根通天的大柱屹立于群山之上,所以被称做天柱峰。天柱峰仿佛是君临万方的天帝,其他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

  直到这时,尹喜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次问道之旅才刚刚开始,他还要穿过逍遥谷,越过展旗峰,登上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在他的心中,那座最高的巅峰或许意味着宗教的高远至境,在与天相接的绝顶修身问道才是最终的理想。

  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尹喜再次启程,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然而,这趟旅程却远比他想象中的更加艰难。

  尹喜朝拜大顶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这个旅行并不是一天完成的,因为武当山山深林密,在这样一种状况下,人要通过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夏天、秋天那种季节,根本没有办法通过,可能只有在冬天草木凋零的时候,才有可能向前推进,慢慢地接近大顶。

  冬天的时候,尹喜终于来到了位于半山间的展旗峰。朝拜的路已被白雪覆盖,绵延400公里的武当山披上了白色的盛装。展旗峰海拔700多米,距离大顶还有一段最艰苦的路程。走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尹喜需要格外地小心,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大雪让动物们早早冬眠,安静的大山带给尹喜一系列迫在眉睫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充饥?怎样取暖?这恐怕是尹喜度过的最漫长的一个冬天,未知的前程使他一度想要放弃。然而,被白雪包裹的金顶显得圣洁而又高贵,它似乎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尹喜当年走过的路成了如今的古神道。即便是后来人们精心设计后劈山搭路,一段段台阶仍沿着山崖壁笔直而上,从山底直达金顶的石阶多达上万阶。

  我们无法得知尹喜究竟跋涉了多久,或许身体的伤痛和心灵的愉悦伴随着他的整个旅程。在神道越来越接近大顶的地方,后人修建了一座名为朝天宫的宫殿。传说中,朝天宫是人界与仙界之间的分界线。从这里再往前行,便是道士们心中的仙境了。当年的尹新是否曾在此稍作停留,淋浴更衣,焚香祈祷?

  两千多年来,通往大顶的神路上来来往往着络绎不绝的朝拜者,他们在追寻前人的足迹去往心中的圣地,古代的设计者们仿照天宫在人间设立了三重天门。游走于天门之间,方能体会登峰的艰难和大顶的神圣,也更能明了修道成仙是一个从低到高、不断进取的过程。

  武当之名源自玄武为镇山之神

  两千多年后,人们在一次航拍时,终于了解了当年的尹喜究竟看到了怎样奇妙的景观。那是1994年的春天,摄影师在武当山金顶周围航拍时,无意间拍到了从太和宫南面空中俯视天柱峰的照片。

  “当我们看到这个照片的时候,我就忽然想到早在宋朝的武当《道经》里边就说,武当山山势徘徊,如天关地轴之像。所谓天关,古人指的就是蛇,地轴指的是龟,因为武当山的山势从大巴山蜿蜒曲折过来像一条蛇,而整个天柱峰和腹顶就组成了一只龟。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的就是,古人没有航拍技术,怎么知道武当山就是一只龟的形状。”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介绍说。

  或许,当年的尹喜在无数次的攀登中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他被自然强烈地震慑了。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龟蛇合体在很久以前就被古人称为“玄武”。在经过历朝历代不断的演变后,“玄武”成为传说中镇守武当山的水神。

  杨立志介绍,武当山金顶上的山峰就是一只神龟,因为武当山位于南方,南方在五行中叫火方,因此武当山又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在这个火盛的地方有一个水神镇压在山顶,这样武当山就有了这种“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说法,水神镇压着火,水火既济,阴阳协调,所以名字为“武当”。

  如今的大顶之上屹立着一座朝向东方的金殿。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刻,道长们都会来此敬香朝拜。在他们心中,金殿正是水神玄武在人间的居所。他端坐于群山之上,守护着这连绵不断的400公里的山脉。明朝的皇帝为表达对玄武神的敬仰之心,特意为他修建了这座铜铸鎏金仿木式宫殿建筑。这座大殿屋顶采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重檐庑殿式,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规格的建筑,体现了“万乘独尊”的皇权与神权思想。

  武当与道教之缘绵延不绝

  2500年前,尹喜并没有看见今日大顶的辉煌。元代《武当福地总真集》中这样记载:尹喜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之下,石门、石室,喜之所居。今天的三天门石壁之下,依然保留着一个长、宽各不足3米的岩洞,当地人称它为尹喜岩。从这里仰望,金顶几乎只有咫尺之遥。当年的尹喜就这样停留在仙宫门外,守望着他心中的那一份神圣。史书记载,悟道后的尹喜与老子在武当山青羊桥相见。随后,一同仙去,不知所踪。

  这一切,为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几分不同凡响的仙气,也注定了武当山与中国道教相交相融的历史宿命。此后,老子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太上老君,尹喜被尊奉为道教护法神玉清上相,《道德经》也成为道士们课诵的经典。绵延400公里的武当山为无数香客所信奉。大明王朝300年间,武当山被帝王将相顶礼膜拜,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道场。

  今天,如果尹喜来到此山中,眼前的一切并不会令他感到陌生。在今日武当山的宫观中,数百名道长严格地保持着古老的道教仪式和传统生活方式。据记载,在明代的鼎盛时期,山中的道长曾经超过万人。

  夕阳西落,鼓声渐起,武当山的道长们开始诵习晚课。道教信徒们认为,长夜即将来临,此时应反省自己一天的对错,方能平静身心,修成正果。

  落日的余晖中,玄武神倾听着众生的祈祷,微笑着俯瞰苍茫群山。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稿,本报有删节)


 

下一篇:北京广济寺
上一篇:天津药王古寺举行前广场奠基法会
相关文章
中国文艺名家展览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