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悲寺

未知 2013-08-29 12:22

        辽宁海城大悲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曹家堡子村(邮编114200),始建于1668年,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和东西配殿构成,有西方三圣和十六尊者,享受人间烟火,保护万民平安。

历史沿革

         历史上的海城大悲寺,座落于海城市毛祁镇唐王山南坡。据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记载:“大东丹国新建南京(指今辽阳)碑铭在宫门之南西有大悲寺等”(资料出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十四册之“辽朝寺院分布研究”),其他创建人及其沿革等方面的资料缺乏史料记载。至清朝光绪年间,有人发心修缮。时至今日,时代更迭,战乱毁损,又历经建国后的土改、文革、矿山开采,寺院的殿堂与地势结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在当地信众的要求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悲寺迁址于毛祁镇曹家堡村,也就是现今海城大悲寺的所在地。
         大悲寺复建之初,为保留原有的风貌,大悲殿砌筑所用的都是原址搬来的砖瓦。在大悲殿前,还有一块据说是受过皇封的七眼透龙碑。碑文清晰可见,碑头三龙戏珠活灵活现,其下中央刻有“作善降祥”的字眼。另一块碑即为功德碑。二零零零年二月初八,应海城市民委、毛祁镇政府,及当地居士的恭请,妙祥僧团正式进驻海城大悲寺。
         如今,站在东山坡向西一望,一泓碧波倒映着青山蓝天,如诗如画。在远离尘世的青山绿水中,一身黑瓦重素,没有雕梁画栋、金身饰粉的大悲寺,给人一种远古的幽思。琅琅的诵经声、悠远的钟声、隆隆的鼓声,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延续,更是对时代前进和盛世的歌咏。

寺庙特色

         修复后的大悲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和东西平安。年接待香客达3万人左右。大悲寺周围人杰地灵,这块圣杰的沃土曾养育了吕正操、吕东等一代豪杰。)受过皇封的大悲寺七眼透龙碑立在院中,曾有两位明君亲临,增添了寺院的对外影响力,成为本地最有影响的寺院
        这里的僧人都持“不持金钱戒”,整个寺院里不设一处功德箱,大门前摆设的庙香供人自取,旁边大牌子写着:“不留金钱”僧人们终身不得碰触金钱。日常生活全靠自己种菜,村民们捐赠的面和米。大悲寺还持“日中一食”,“过午不食”,僧人们每天只有中午一顿饭,过了午时就再不进食了。更难得的是为了度化世人,他们每年要行脚一次,背着经书、被囊徒步穿行千里。每晚宿树下、不住客栈。化缘求食。佛祖化缘是为了给世人一个向善的机会,长世人的功德。不走出去、不到最需要的人中去,空守着供奉的千金万银修庙、铺地,根本算不上化缘。在所经的村落,会在晚间聚集为世人讲法开示。途中所遇的死难动物,大到牛羊,小到虫子他们都会安葬。大悲寺不寻常的另一点在于,在这里出家的人都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有上海记者、杂志编辑。也有只有9岁的孩子与母亲来到大悲寺就坚持留下再不离开的。每当行脚归来,他们会举行讲会,将自己在行脚中的体会,对世界苦难的认识写成文章做报告。14岁的小僧人写道:“像我这个年纪的孩子,大多都坐在课堂里,而我却能走到这个世界里……”较高的文化水平使他们能更好的解悟佛法,并去宏扬传示。在大悲寺办公室的墙上就贴着两幅诗篇,大气磅礴,书法更是刚劲有力。

寺庙文化

大悲寺法语
修行容易 守戒难 不守戒律 魔一般 守住戒相 心坦然 提木叉保解脱船
愿汝成真 出家汉 清静无为 虚空般 高尚品德 如青莲 行解渡众 大法船
大悲寺行道
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慢调息摄六根(心无念)
两手垂少摆动(人生淡)下脚如踏棉云(慈悲升)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
落脚坚稳不翘(平心地)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不别石坑尿水(直心去)
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月日时念长行(功德现)念佛持咒话头(随已愿)
境现光动无相(皆除尘)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
 
大悲寺住持:妙祥法师
下一篇:佛教文化遗产启迪:敬畏生命有限与珍重情感无限
上一篇:北京广济寺
相关文章
中国文艺名家展览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