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地藏菩萨“大愿文化”与“莲花佛国”

文/净兴 2020-12-17 17:03

九华山,地藏菩萨“大愿文化”与“莲花佛国”

九华山,一座名扬天下地藏菩萨”大愿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莲花佛国”  

文/净兴

九华山,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一起,构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名山。九华山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莲花佛国”的三大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古称陵阳山,唐朝大诗人李白来到天台游览时,远眺九峰如天赐九莲,即“上有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咏有《遥望九华峰》一诗,赞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此“九华名遂闻于天下”。传说因唐朝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故而改原名九子山为"九华山″。九华山俗称莲花佛国,是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是世界地藏信仰者的精神圣地。九华山位于安徽西部池州市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青阳县城西南九华镇境内,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州;区域总面积约120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7°43′-118°80′,神秘地球文明与佛教文明纬度线北纬30°(30°24′-30°40′之间)。"莲花佛国"九华山与"海天佛国"的汉传浙江普陀洛迦山、"仙山佛国"的四川峨眉山、"弥陀佛国"的江西庐山东林大佛、"圣山佛国"的藏传佛教西藏布达拉宫、"莲苞佛国"的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先期江北卓锡地九龙寨,同一北纬30°纬度线上。九华山总面积120平方公里。1979年,九华山与五台、峨眉、普陀三座佛教名山同时对外开放。1991年赵朴初先生视察九华山,称赞九华山为国际佛教道场。九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名山,又以地藏菩萨道场而闻名于世,2006年3月九华山入选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06年以九华山为主体的九华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九华山风景区获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07年7月九华山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区。2009年,九华山获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19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公告,批准九华山为世界地质公园。  2019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公告,批准九华山为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是《西游记》、《天云山传奇》等影视剧的拍摄地之一。海内外每年到九华朝山进香、观光游览的信众、香客和游人达200多万人。

九华山,地藏菩萨“大愿文化”与“莲花佛国”

自然"莲花″一一誉为"昔在九江上 遥望九华峰″的”莲花佛国”         

九华山(Jiuhua Mountain),汉朝称陵阳山,南梁称帻山,盛唐前称九子山。据《太平御览 》记载:“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南朝时,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李白游山其间作诗赠友韦仲堪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

九华山,千姿百态的群峰,宛如莲花,素称“莲花佛国”。这里不仅有声名远扬的"天然睡佛"降落天地间,还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凤凰古松”、“九子泉声”等玄妙的天然奇景。九华山是一副佛化自然的山水生态景观杰作;九华山是一座鲜活:、灵动、佛性的国家博览园。

山文化。 一一地理文化。区位文化: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州(东南境),绵亘一百余公里,九华山区域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大致呈南-北走向,山系文化:九华山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体是由花岗岩岩体组成的强烈断隆带。九华山地处北亚热带,不仅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而且受到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的制约,所以具有温和、湿润、阴凉等山区气候特点。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之一,在大地构造上地处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中部。九华山原九华山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都十分发育,岩浆活动也很频繁。九华山主体是由花岗岩 体组成强烈断隆带,它的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部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 九华山土壤分为五个土类,即:山地草甸土、棕壤土、褐土、潮土、水稻土。前两类分布于800-1000米以上地带,褐土、潮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区。 在安徽省植被分区中,九华山植被属安徽南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带的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区、黄山、九华山植被片,是中国东南地区植物荟萃之地。   一一岩体文化。先为伏于地下坚固的岩体,后被肢解成各种的山石奇峰。花岗岩体虽很坚硬,但有裂隙可循,雨水、地面流水沿裂隙冲刷,逐渐把它分解开来。九华山花岗岩体,形成于8000至13500万年间,是地下深处温高1000℃以上的溶融岩浆,沿断裂上升入侵至地面以下3000至4000米处凝固,产生热胀冷缩效应,即岩浆外部冷却,内部温高,胀缩不均,形成岩体中的原生裂隙——节理;岩体形成后,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水平、垂直和斜交的构造节理;岩体经风化作用过程产生一些次生节理,即片状节理。九华山主要节理的组别有近东西向、近南北向、150至330°、60至240°、75至255°和105至280°等数组。加之,岩体又为北北东向中龙山—九华街断层、铁家冲断层、狮形——窑头断层、北东向陵阳镇——岭上苏断层、五溪桥断层、岔泉岭断层切割。九华山花岗体虽很坚硬,但大小岩隙众多,遍体鳞伤,十分有利于流水冲刷和风化剥蚀作用的进行,巨大山体被离析肢解,形成撑柱凌空的大小石峰、峰上的危崖悬瀑和峰间的深涧幽谷。    一一山体文化.九华山。山体由众多高度参差、错落有致、大小悬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组成。中山:位于九华山体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十王峰、七贤峰、天台峰、中峰、罗汉峰、宝塔峰、莲台峰、大古峰、上莲花峰等。九华山体的中山多为绝壁危崖环绕,且山巅、坡上多有怪石。探其原因,一方面上升幅度大,受外力切割强烈,特别是地势高的地带,霜冻作用显著,花岗岩被破坏程度远较低山丘陵为剧;另一方面节理组别多变、疏密不一,沿节理不断向岩体深处风化剥蚀,就形成了多姿怪石。如天台峰腰的“老鹰扒壁”和峰巅的“一线天”,莲台峰的“五大盘石”,中峰绝顶的“大钟”,七贤峰端的七个如人石柱和上莲花峰巅的“出水芙蓉”等。低山:位于九华山体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组成物质多变,形态也显著不同。花岗岩组成的低山,山势峭拔,多陡坡险壁。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低山,因其岩性软弱,垂直节理组别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岭岗状。个别岭岗顶部宽度窄仄,两侧坡度陡峻,如化城岭(428—580米),属此类型。一般岭岗都顶宽坡缓,风化覆盖层厚,如大岭头(646—820米)、八都岗(663—720米)、平田岗等。过去登山石级多顺岭沿岗修建。沉积岩——砂岩、页岩和灰岩等组成的低山,多呈连绵起伏状态,主要分布在山体的西南部和北部。如南山(816.8米)、白家山(751米)、灰石壁(833米)、峰尖(589米)、云双山(565米)等。丘陵:主要分布在九华山体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于500米,多呈浑圆状态,起伏度不大,风化覆盖层厚达数米,遭地表径流的分割,丘体都很单薄,不像山体具磅礴雄伟之势。主要分布在庙前、九华和杜村等地;而由灰岩、页岩和砂岩成互层状共同组成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阳、沙济等地。另外,五溪桥和朱备店一带,也有零星丘陵的分布。      一一山峰文化。“九子山”。华山层峦叠峰,群峰竟秀,大大小小有九十九峰,其中有九座山峰摩天接云,清丽脱俗,与众不同,所以古人称之为“九子山”。九华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奇丽清幽,相映成趣。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险峰多峭壁怪石。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九十九峰。九华山群峰争峙,却玲珑秀丽。  "九字"山峰一一九大山峰:十王峰(1342米)、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中峰(1291米)、罗汉峰(1280米)、宝塔峰(1229米)、莲台峰(1218米)、大古峰(1136米)、上莲花峰(1048米)。通常说"九华山九峰雄伟":天台峰、天柱峰、十王峰、莲花峰、罗汉峰、独秀峰、芙蓉峰、五老峰、伏虎峰,这9峰 ,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是九华山的最高山峰。   ″佛名"山烽一一莲台峰 莲台峰位于罗汉墩东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叠成峰,峰腰悬石错列,架空成洞,洞空旷,有”四门”可以进入。曾有僧人栖居,大厅、禅堂可容百人。莲台峰,莲台峰位于罗汉墩东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叠成峰,峰腰悬石错列,架空成洞,洞空旷,有”四门”可以进入。曾有僧人栖居,大厅、禅堂可容百人。 芙蓉峰 芙蓉峰又名华山西峰,莲花峰,海拔900米,芙蓉峰,如芙蓉悄然出水;天柱峰,似一柱巍然擎天芙蓉峰北起九华之首,上、中、下三座芙蓉峰,连绵拔起,石色青紫,状如芙蓉。 罗汉峰 罗汉峰位于天台峰西北,罗汉峰虽是一座小峰,但海拔也有1157米。由于组成其山体的花岗岩十分密致、坚硬,抗风化、流水冲蚀能力强,故形成浑圆顶状的山峰。峰西有罗汉墩,是山脊上展开的一大片空旷地,遗有古庙基。由于组成山体的花岗岩十分密致、坚硬,抗风化、流水冲蚀能力强,故形成浑圆顶状的山峰。峰西有罗汉墩,是山脊上展开的一大片空旷地,遗有古庙基。 罗汉峰,因为峰上的奇松极象罗汉,所以得名,峰内有地藏岩,大悲院,无底洞等胜景。观音峰,九华山的观音峰座落在海拔1100米高的一块岩体上【观音庵】,属于天台山景区。俗称“观音峰”。上观音石,酷似观音菩萨凌风欲行。有一山石峭立酷似女相观音。“石观音”面庞圆润,胸脯微挺、衣帽毕肖,襟带飘动,欲朝东北而行。游人至此,莫不顶礼膜拜,为九华山一大奇景。上莲花峰有“仙女洗澡盆”、“佛手”、“佛足”、“一线天”、“神龟镇莲花”、“双龙戏珠”、“天鹅孵蛋”。 中莲花峰位于九华山北部,海拔937米。主峰兀立,峰顶削尖,万瓣叠嵌,气势峭拔。远眺石骨花胎,如含苞待放的莲花。 位于翠盖峰北,西洪岭南,上、中、下三个莲花峰统称莲花峰,最高峰海拔1042米。峰顶岩石极似盛开的莲花,"莲峰云海”为九华古十景之一。中莲花峰有“罗汉晒肛皮” 、“机器人脸石”、“神仙醉酒”、“金银满仓”。蜡烛峰,海拔1261米的山峰,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风化和崩塌,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圆柱形山峰,笔直地矗立在群山之间,看起来像蜡烛芯,因此被命名为“蜡烛峰”。南蜡烛峰有“猴子拜观音”。 还有 弥勒峰、龙头峰——天台峰的东峰。  "文化″峰一一九子诸峰。九子岩山巅直立9方形态各异的巨石,酷似九童子相携嬉戏,情趣横生。十王峰.十王峰位于天台峰南侧,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众峰中第一高峰,由花岗岩构成。十王峰西有“木鱼石″,又有幽深岩洞,堆云洞、地藏洞相传金地藏最初来九华时曾禅居洞内。还有老虎洞、狮子洞、华严洞、长生洞、飞龙洞、道僧洞等,均为古代僧人居室。 七贤峰,海拔1337米,传为七贤游蓬莱。近年来在九华山花台景区又发现尊佛栩栩如生天然石佛。七贤峰巅有直立石柱7座,似人若仙。“一线天”景观.著名的“一线天”景观,只见两块6米多高的巨石并挨着,中间只留下一丝狭缝,只能容纳一人通过,,跻身在其内,顿时觉得呼吸急促起来,生怕引起巨石的颤动,好奇而又畏惧,不由得抬头上望,只见那天只剩下一道缝,宛如刀刃一般向下劈来,令人惊心动魄。   "风水"峰一一天华峰——九子岩景区最高峰,天华峰顶巨石垒集,叠架交错,其中两峰形若巨人。“疑是九龙夭娇欲攀天”,是大自然赋予九子岩的杰作。天华峰海拔1100余米,系九华后山九子岩景区景点最为集中的山峰之一,它植被茂密,奇石陡峭,险可比华山,秀可望黄山,雄可攀泰山。集雄险奇秀为一体的山岳风光。真可谓: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天台峰.天台山正对着天上的台宿,故为天台。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为九华山极顶。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6米。在九华山的九十九峰之中仅低于十王峰、七贤峰。可观云海日出。峰顶有天台禅寺,东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 天台山虽为九华山第三高峰,但因天台寺是佛教徒朝拜地藏圣迹必到之处地。东有一山脊,如一条盘曲在云空的巨龙,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故有“青龙脊”之称。天台峰是观九华山全景和看云海日出最佳处, “天台晓日”是九华古十景之一。 天柱峰.天柱峰位于青峭湾西北,海拔1004米。清代《九华山志》载:“天柱峰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华东(指九华山东部)第一峰也。”周边群峰环拱,南侧有峰名”响石崂”,据说每当雨天即发出奇妙的响声;西临双峰;南对大古峰;东北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西南为列仙峰,峰顶多人形奇石。插霄峰,插霄峰即东崖,又名东峰,海拔817米,九华山名峰之一。该峰峻峭高耸,两侧悬崖孤削,横截九华街东。花潭涧和龙溪夹峰奔流,汇于龙池。西南为化城盆地,东北为闵园峡谷。每当云雾从龙池涌起,触该峰则分成两股云团分别涌向九华街和闵园谷地。狮子峰。登天华峰到狮子峰,再到翠峰寺。狮子峰盆地地势开阔,平坦。钵盂峰:九华山天台景区峰峦叠嶂,怪石嶙峋,最高峰十王峰高耸入云,在其西南侧峰顶有一巨石,造型奇妙,形似佛门法器——钵盂,故得名“钵盂峰”。钵盂峰有“石佛”。 两块巨石映在眼前,钵盂石,我们到了!只见山峰顶有一巨石,中间凹下,一汪绿水镶嵌其中恰似绿翡翠般,酷似佛门圣物----钵盂。笔架峰,又称笔架山,因其五峰并耸,形似笔架,故笔架山名。位于九华山北部,位于柯村东,属九华山向支脉南接狮子、沙弥、天柱、花台诸峰,北衔中莲花、下莲花诸峰。主峰兀立,峰顶削尖,万瓣叠嵌,气势峭拔。远眺石骨花胎,如含苞待放的莲花。 位于翠盖峰北,西洪岭南。峰顶岩石极似盛开的莲花,“莲峰云海”为九华古十景之一。 有乔觉禅林、神仙叨酒、“列宁头像石”、“海豚出水”、“阳元石”。笔架峰远见象一只庞大的神兽在镇守等。主峰海拔1091米,山顶支雾雾绕,绰约多姿。五老峰上有“娃娃头石像”。 玉甑峰。从展旗峰与天柱峰之间上,展旗峰,比起武当山紫霄宫背倚的展旗峰来逊色一点。 纱帽峰(907米)、翠峰(738米)、美女尖(590米)、 堵秀峰、花台峰、翠微峰等,或似人、似兽、似神、似仙,一个个莫不鬼斧神工,妙趣横生。还有伏虎峰 、骆驼峰、 磨盘峰、 梅花峰丶五老峰及凤凰岭、头陀岭、九子岭、太古岭等。

水文化:  圣水九华河。九华河漂流旅游景区位于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入口处,上接九华山大佛像景区,下连九华山风景区山门牌坊,六泉口至五溪望华寺,全长四公里是进入九华山主景区的必经之地。金乔觉当年即是由此溯九华河而上,卓锡九华的。  泉水六泉口:“六泉”,是一口浅井,井内有六个泉眼。这里的环境宁静而幽雅,居民勤劳好客。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很相似。古人曾说:“来到六泉口,疑入武陵源。”然而,此处很久以前却是一个古战场。这里离池州不远。过去池州是江南的“郡城”之一。

树(木)文化:  一一保护树木。鹅掌楸—为叶形奇特,为世界著名观赏绿化树种。九华山仅在小天台发现有鹅掌楸植株。  檫木—名贵树种。九华街至天台均有分布。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之一。 香果树—九华山有分布,但数量极少,仅发现在中闵园去拜经台的沟谷边有一棵胸径近1米的大树。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濒危植物。天女花—是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之一。百岁宫附近有3棵。青檀—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对研究榆科系统发育有学术价值。九华山外围偶见。红豆树—分布在天台,蜡烛峰一带。其果似鲜艳的红豆,久藏色不变,可做项链、手镯等装饰品。青钱柳—分布于九华山小天台、九华街、甘露寺等地,多数为胸径50厘米以上,胸径达100厘米的高大乔木。金钱松—九华山中闵园、小天台、甘露寺等均有金钱松的分布,并且多数是胸径在30厘米以上,胸径达80厘米的大乔木。 青栲—分布在九华山小天台、甘露寺、九华街肉身殿附近等处,有数株胸径在1米左右的大树。凤凰松  “天下笫一松”——凤凰松。  一一 贵重树木。紫树—九华山有极少量分布,仅在小天台和九华街大悲楼后发现两株胸径在70厘米以上的大树。 花榈木—九华街东侧可见,但数量极少。 紫楠木—九华山的紫楠木一般散生在海拔900米以下阴湿山谷中,闵园的龙溪两侧有少数几棵。 一一药材树木。银杏—九华山主要在真如庵、太白书堂等地有数株古银杏,均为几百年树龄。短萼黄—为中国著名传统中药材。九华山上闵园有小片分布。杜仲—九华山自然分布极少发现,偶见有零星栽培植株。明党参—名贵药材。九华山外围丘陵地区有分布。凹叶厚朴—九华山小天台、真如庵附近及中闵园发现有栽培或分布植株。 三尖杉—零散分布在小天台、中闵园、甘露寺等处,但数量极少。黑壳楠—九华山有极少量分布,仅发现在甘露寺旁发现两株胸径约70厘米的大树。华山饮食三宝“赵氏手炒野茶九华凝碧.“溶青、黄精、石耳”。  一一观赏树木。猬实—为恶冬科落叶灌木。九华山外围偶有发现。 黄山松—分布于九华山海拨800米以上的闵园、天台、拜金台、真如庵等多处。九华山著名的黄山松有“凤凰松”、“黑虎松”   迎送客松、蒲团松、倒挂松

等。黄山木兰—花果甚美,是城镇园林优良观赏绿化树种。玉兰—九华山有分布,但极少见,仅在中闵园莲花庵附近发现有5株大树。毛红椿—甘露寺和九华街都可见有。 枫香—在九华山分布广泛,但仅有甘露寺、九华寺、小天台等处发现胸径在1米以上的大树。三角枫—九华山分布广泛,但仅在九华街闵公墓附近发现个别胸径达1米的大树。      

草(花)文化: 一一草文化:华东驴蹄草为九华山特有珍稀草药。金地藏所种之茶称为金地茶,又称九华佛茶。九华毛峰、黄石溪毛峰,属绿茶类。 地藏黄精是青阳县境内九华山盛产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 一一花(卉)文化:铁木杜鹃、安徽杜鹃、四照花、圆锥绣球、秋牡丹、木莲、山梅花、独蒜兰、九节菖蒲等100多种,其中安徽杜鹃、秋牡丹、山梅花等分布在九华山海拔800米以上。

保文化: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1有梅花鹿、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钱豹、黑鹿、青羊、梅花鹿、锦鸡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共二类8种,主要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小灵猫、苏门羚、大鲵等;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共三类6种。    

景文化: 一一  自然景观。号称九华古十景: 平岗积雪,位于闵园景区,在海拔近千米处有数千米长的 平岗,在这里极目四眺,视野十分广阔,每逢寒冬的时候,漫天飞雪飘舞,满山松竹银装素裹,恰如朵朵琼花,景色蔚为壮观。 九子泉声,位于九子岩景区,因为山顶直立着九座巨石, 就如九子聚在一起嬉戏,峰下有山泉,流水潺潺,鸣声悦耳,两景相合,所以得名九子泉声。 七布泉,绝壑千盘,夏秋瀑注,轰流数百米,分岩壁七曲七折而下。 碧桃瀑布,位于大古岭西北,凤楼峰下的凤凰岭。其水来自桃花冲,飞流直下碧桃岩,瀑布大而长,落差达到200余米。 碧桃瀑布是九华山第一大瀑布,又有“悬水”、“九华第一景” 之称。舒潭印月,在翠盖峰下有一泉三潭,潭名舒姑潭。潭上浓郁古木,潭水透澈晶莹,每当天朗气清的夜晚,一月印水,三潭皆白, 清光照耀,峰叠倒影,如诗似画,清幽迷人。莲峰云海,在九华山的东北麓,有上、中、下三座莲花峰, 连绵拔起。这三座山峰片石峭立,石色青紫,状如莲花。 天柱仙踪,即天柱峰一带景色,清《九华山志》记载:“天 柱峰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东南第一峰也”。天峰就如巨鳌头 一样,生有一角,直矗九霄,其雄、其奇,绝于天下。因旁有 五老峰,状如五位仙人,踩着云涛漫游天柱,所以被称为“天柱仙踪”。五溪山色,五溪是九华山的北大门。五溪即龙溪、澜溪、漂溪、双溪、曹溪,它们汇聚在山北一处叫六泉口的地方,五溪桥、望华亭两处即为观赏九华山整体的最好地点,被称为“五溪山色”。东岩宴坐,东岩位于回香阁北、钟亭东的崖巅上。东峰之巅有一处高10米、长20余米、宽10余米的巨型花岗岩突起,状似古代船舫。 王阳明效仿菩萨,也在岩上终日宴坐,观山听泉,写有《岩头闲 坐漫成》等诗篇,故有“东岩宴坐”的流传。化城晚钟,化城寺位居九华街的中心,为九华山开山祖寺, 南对芙蓉峰,东临东崖,西有神光岭,北倚白云山,四山环绕如城。每当红日西沉,白云归岫,化城寺钟声一响,全山寺院僧尼随钟声开始诵经。街上灯火辉映,寺庙内击鼓鸣磬,木鱼声、僧尼诵经声婉转悠扬,具有浓郁的“佛国” 韵味。 天台晓日,天台峰海拔1306米,是九华山的第二大主峰。天台顶上观日出有两处佳境:捧日亭和云峡。一一宗教景观。地质:" 龙头石":百岁宫大殿内有一块岩石,当年无暇和尚就是发现了这块石头正对着唐朝地藏王菩萨塔墓,石头很像龙头,所以称之为“龙头石”。 地貌: "天然睡佛"群峰,1999年9月,这里曾发现一座巨型“天然睡佛”引起轰动。从九华山百岁宫往东望去,看到一副卧佛像,观赏似睡卧佛形状的数座连体山峰景观。九华山睡佛,似睡佛形状的数座连体山峰,睡佛头像朝南,头枕天台群峰,大、小花台为躯干,面仰天际,“鼻梁”高耸,“喉节”突出,“睫毛”可见,好像一位慈祥卧睡的老人。佛头像朝南时的“下巴”成为朝北时的“鼻子”,而且连“睫毛”都清晰可见。睡佛头枕天台群峰,大、小花台为躯干,面仰天际,“额头”饱满,“鼻梁”高耸,“嘴唇”清晰,“喉节”突出。睡佛长千米,由数十座青松凝翠的山峰组成。地理: "佛光":在天台峰可看到九华佛光,当其时,山峰与寺院共映于佛光中,景观奇特壮美。 “十王朝地藏”:十王峰与天台峰遥遥相对,有“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的景致,其迎面朝向天台峰,被称作“十王朝地藏”。文物:  "天台和花台"寺庙建筑,就是宗教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典范。天台寺分三层,下层为金仙洞,传说金地藏曾在此洞中禅居;中层为地藏殿,其中供奉着地藏王菩萨。最上层就是万佛殿。 "脚印"  :天台寺北有古拜经台,上有金地藏留下的脚印圣迹。相传地藏王菩萨在九华山天台修法数年留下此脚印。 金地藏塔: 即神光岭上肉身宝殿内的“护国肉身宝塔”。新罗国僧金乔觉,唐开元年,渡海来中国,栖身九华山岩洞里,刻苦修行,人称其为地藏菩萨化身,死后肉身葬于塔下,塔外有庙,即肉身宝殿。明万历年间赐名。八十四级:金地藏塔下石阶共84级,石阶两旁有铁索供香客攀扶。一一文化景观。东岩崖壁上刻有明代王阳明亲笔所的“云深处”、 “云舫”大字。百岁宫旁还刻有“飞来观音寺”的石刻云:“是石非佛,佛由石成;是佛非石,石由佛成。石耶佛耶,谁真谁假?” 九华山石阶古道旁多处可见岩壁上凿刻有摩崖石刻。禅寺山门上凿刻有“中天世界”和“非人间”两方摩崖石刻。摩崖石遍布全山,刘冲石刻群。


文化"莲花"一一冠以“天河挂绿水  秀出九芙蓉”的”莲花佛国”

九华山的人文禅理亦濡染了整个徽州大地,让似水莲花盛开在每个古意阑珊的角落。“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文化胜景。九华山是一座高精度、高纯度、高密度的文化化自然的文化国博园。九华山本身也不再是纯自然,而变成了承载佛教、佛事活动、名人、名僧的佛化自然。一部佛学大辞典:一部记载着佛教变迁,儒释道合融,佛事、人事活动的大辞典。李白游山其间作诗赠友韦仲堪, 因唐朝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因此改“九子山”为“九华山”。”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

"九"字文化:九华山(Jiuhua Mountain),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九华山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地藏王菩萨圣像身高99米。金地藏九十九岁圆寂,在九华山均与九结缘:九十九峰,九十九个寺庙,九十九个台阶或以九有关的九九八十一个台阶等等。若乘车到达九华山往花台的路上,在车上仰望到巨大的地藏王菩萨青铜塑立像的高度,九十九米;在1999年9月9日时,99米高的地藏王菩萨铜像在九华山举行奠基仪式。大小花台1399米长的高空绝壁栈道。"莲苞佛国″居士昌兴岳父大人于2O18年9月9日(戊戌年农历7月30日)即地藏王菩萨圣诞日仙逝,后第三天火化时,火葬场上空有成百上千鸟儿,如同在聚会盘旋,像一把天然大伞笼罩在上面,长达半个小时,待火化完毕,这些鸟儿才纷纷离去。呈现一道惊奇,不可思议景象。仙逝第三天,当天出殡入土所在地轿儿岭山(北纬30°纬度线上禅宗四祖卓锡幽居寺腹地)脚下,在殡棺上空出现仙鹤盘旋祥瑞。地藏王菩萨露天铜像高99米,与九华山99座山峰、金地藏享年99岁的寓意相一致。1999年9月9日(农历七月三十日,金地藏圆寂日),隆重举行了( 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露天)大铜像建设工程奠基庆典法会。随后开展了大觉寺地段的土地征用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九华山99米地藏王菩萨露天大铜像莲花宝座铜体。2013年8月31日,安徽九华山高99米地藏王菩萨露天大铜像开光庆典在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举行。来自海内外的99位佛教泰斗、高僧大德、诸山长老共同为地藏王菩萨圣像开光。

诗词文化:“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千百年来,文人、诗客和诗僧写下了大量吟咏九华圣境的山水诗文。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王维、释地藏、费冠卿、费拾遗、杜牧、萧建、梅尧臣、王安石、黄庭坚、苏辙(苏东坡)、杨万里、吴潜、文天祥、柯敬之、文宗皇帝、萨都刺、陈岩、董其昌、解缙、王阳明、湛若水、柯乔、汤显祖、吴襄、柯磊、袁枚等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均有题诗50O多篇。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历代文人吟诵出一首首千古绝唱。唐代诗人李白对九华山非常偏爱,曾经三上九华山,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据说因为这首诗,九子山更名为“九华山”。 纵观历史文化长河,这些历代文人游览九华山,并留下了永垂千秋的美丽诗篇与文化遗产。

名人文化:   自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山赋诗礼赞后,释地藏、费拾遗、杜牧、梅尧臣、刘禹锡、范仲淹、王安石、苏辙、杨万里、文天祥、文宗皇帝、萨都刺、陈岩、解缙、王阳明、滕子京、王阳明、湛若水、柯乔、汤显祖、吴襄、袁枚等历史文人墨客接踵而来,留下500多篇(首)歌咏九华山的诗词文赋。 毛泽东手书罗隐诗笺;赵朴初填词书写墨宝;历代御赐金玉印,匾额、牌坊。古往今来,“人藉山以钟秀,山藉人以传奇” 。

遗产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一一

一一地质遗产(迹〉。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 :四大类:以陆内板块碰撞形成的青阳岩体硅镁层岩浆剖面、九华山岩体硅铝层岩浆剖面、柯村岩墙群晚期岩墙岩脉剖面等遗迹;以九华山走滑断层和节理中小型构造为主的地质构造形迹遗迹;以断裂构造形成的大型花岗岩断块地貌、山-丘-盆组合地貌、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冰斗、U型谷等冰川遗迹以及流水地貌等景观;湖泊景观、瀑布景观、泉水景观、风景河段景观等水体景观遗迹。

一一文物遗产(迹)。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其中唐代贝叶经、明代万历版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颁赐圣旨及其它玉印、法器,清康熙、乾隆墨迹等文物1300余件。其中百佘件文物堪称稀世珍宝。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 丹青巨匠挥毫泼墨,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文物遗迹文物古迹众多,尚存的有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78座,佛像1500余尊。

一一宗教遗产(迹)。地藏洞(又名堆云洞),僧地藏结缘九华,留下的圣迹和道风,地藏洞是金乔觉初至九华山时的栖身之所。龙女泉, 在东崖峰的西麓有一山泉,名为“龙女泉”。“龙女献泉”被列为“地藏圣迹”之一。“二圣殿”、“娘娘宝塔”等。  地藏足印 , 九华山"观音殿”邻近的“古拜经台”殿内有一块长方形岩石,上有凹下的脚印,为僧地藏脚印。金地藏遗迹(址): “九华行祠”、“闵公施地”,反映了金地藏初上九华,得到乡贤的接济和指引,终于选定化城峰谷作为卓锡之地。  "东岩晏坐”、“诸葛建寺”、“东僧云集”、“化城垦植”等,反映了金地藏与僧徒同建道场,开渠造田,苦行修道的生活情景。  "送童子下山”、“俞荡献经”、“道侣相会”、“拜经台足印”、“南台读经”等,反映了金地藏广结善缘,弘法教化,攻读佛经,潜心修道的大德风尚。。“灵官殿”位于十王殿东南侧。道教中的灵官菩萨取代了佛教中的韦驮菩萨,成了地藏道场的护法神。  九华山"华严洞"、"华严井"等华严遗迹    .“十王殿”,又称“转轮殿”,位于肉身殿南坡下,共两进。前进为“阴曹地府”,有“阎王审鬼”的场面。左右两厢分列十殿阎王,座下有地狱图景的展示。院中央有“奈何桥”。后进为地藏殿,供奉丈六金身地藏铜像。地藏菩萨为“幽冥教主”,发愿拯救六道众生。“转轮殿”所反映的“冥府文化”,是地藏信仰与地狱信仰融合在九华山的典型范例。   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上有一颗巨大滚圆的岩石,名“龙珠石”。传说九华是“活的龙脉”,青龙即居此高处,这颗“龙珠”,则是它戏耍的宝物。十王峰迎面而来,谓之“十王朝地藏”。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间”等巨字摩崖石刻。拱形桥上的横梁镌“中天世界”4个大字。“大象石"与"文殊洞”: 在花台景区发现数尊天然石佛和普贤菩萨的座骑“大象石”,文殊菩萨显圣的“文殊洞”。 化城寺"五口藻井":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地位相当高的,从宗教地标”藻井” 来说,在九华山全山的建筑体系中,共有”六口藻井”,其中化城寺高占了”五口藻井”。无暇和尚血书:2008年9月20日,被九华山历代僧人奉为珍宝的国家一级文物——无暇和尚刺取舌血拌金粉抄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全书81册,共计42万字。  

一一建筑遗产(宗教遗产)。寺庙是九华山建筑的精粹,现存的100 余座庙宇多数是清咸丰、同治年间遭受兵燹后沿袭旧制与序列重建的。 化城寺后藏经楼是九华山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寺庙建筑:自然”莲花"特征和"莲花”空间组合建筑特征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化城寺,公元401年,金乔觉,也就是后来人们所敬拜的金地藏菩萨,创建了这所九华山最早的一间寺庙,以后,一座座寺庙才像莲花瓣儿一样绽放在整个九华山上,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地藏道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

一一九华山佛教音乐佛曲(佛教音乐)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的曲调。九华山佛教音乐从内容以及唱颂对象和场合(范围),大致可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两类。仪规音乐,属于殿堂里在佛前唱颂的赞、偈等佛曲,主要有赞、偈、真言、咒子、拜愿、三称菩萨等形式,其中赞、偈音乐性较强,其他多为吟诵性。赞有六句头和八句头两种,通常用的六句赞。偈,其唱词,无论四、五、七言,一般皆为四句合成,有“赞佛偈”、“回向偈”等多种。

一一民俗文化:荤年和斋年习俗。腊月二十八提前过年,晚上合家荤食,谓之过“荤年”。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山民做素菜过大年,谓之“斋年”。僧俗同享“腊八粥”习俗。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成道日,九华山寺庙都要于这天煮腊八粥,邀请邻近寺庙的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民家老幼分享。请菩萨、拜菩萨的习俗。每逢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萨圣诞和金地藏成道日,民间几乎家家都请供地藏像,烧地藏香,纪念地藏菩萨。平常每月初一、十五,用素斋供养地藏菩萨。正月初一,村民先到肉身宝殿向地藏菩萨拜年之后,再互相拜年。正月里舞龙灯亦先向地藏朝圣,再走村串户。村民若有婚丧之事,还到地藏菩萨面前“许愿”或祈求“超度”。有的村民因孩子灾病难养,平日除请菩萨外,还将孩子皈依于“三宝”,由寺僧命其法名,以祈消灾延寿。 

一一传说(故事)文化:“应身菩萨”故事:无暇禅师即 海玉和尚圆寂三年后托梦给当朝的崇祯皇帝,皇帝派兵部尚书王大人带人前来寻找。由于独自修行,遗体在原地,坐而不腐,通过托梦给当朝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崇祯)才发现他,尊无暇禅师为“应身菩萨”。敕赐在其所修行之地建“百岁宫”,意味为:真身犹在,行愿无尽。僧地藏传说,僧地藏在九华山上苦修,曾住过山间不少的地方,也曾留下了许多奇异的传说。据传说金乔觉住过九子岩、莲花峰、东崖峰一带的山洞,无极洞、打坐石就是他当年活动的踪迹。  神光岭传说:  传说三级石塔常在夜里发出光芒,僧人称之为“神光异彩”,于是便将南台改名为“神光岭”。 九华山还有钵盂峰、莲花峰、弥勒峰、罗汉峰、佛像石、禅定石等,都有一曲曲美妙动人的传说。

一一庙会文化 : 九华山庙会——起源于唐代。1983年开始,九华山恢复了庙会活动,集大型佛事活动、商贸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每年庙会都吸引了国内外的朝山拜佛信徒和大量游客。阴骘大会又称“阴骘法会”。这是九华山民间和寺院共同举办的纪念“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超度亡灵、祈求众生安乐的大型群众性香会活动。如今的阴骘大会除超度亡灵外,发展为祝颂国泰民安、祈祷世界和平。九华山庙会九华山庙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皇家文化:山门上有“九华圣境”四字。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赐予九华山的御书。  一一化城寺,明朝洪武、宣德、万历年间屡次赐金修建化城寺,万历年间还两次给九华山化城寺颁赐《藏经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巡游江南,分别钦赐“九华圣境”、“芬陀普教”御笔匾额,屡赐重金修缮化城寺。明宣宗、神宗,清康熙、乾隆诸帝,均迭书匾额并赐金修葺。今寺仍藏有明代谕旨、藏经等珍贵文物。一一万年禅寺: 百岁宫大雄宝殿内,有一“九龙戏珠”藻井为皇家专用,是九华山唯一一座由皇帝钦赐的“皇家寺庙”。明朝末期崇祯三年,崇祯称之为大菩萨化身,地藏王菩萨应世,便赐两幅匾额,两颗大印及一道圣旨,并将无暇肉身贴金供奉,敕封为“应身菩萨”,并有崇祯皇帝玉玺。无暇和尚是九华山唯一一个被皇帝敕封的肉身菩萨明万历十四年( 1586 年)、二十七年( 1599 年)皇帝两次降旨颁赐《藏经》。百岁宫门前“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就是当时王大人建庙时带来的。另一匾额是“应身菩萨”,崇祯三年所立,是当时朝廷赐封,并有崇祯皇帝玉玺。


佛教"莲花"一一称名"妙有分二气  灵山开九华"的”莲花佛国”      

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李白 游秋浦时,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遂易名九华山。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是世界佛教地藏菩萨道场。既是中国佛教名山,也是国际性佛教道场,金地藏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九华山是金地藏的应化道场。

地藏(信仰)文化。 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梵语ksitigarbha,译为地藏。地是大地,地能担当一切,以此比喻菩萨的功德,能为众生而荷担一切难行苦行;藏是含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义。地藏菩萨像大地一样,能含藏种种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难行苦行,救度众生,故名地藏。世俗也有称为地藏王,但经中只名地藏。曾音译为“乞叉底蘗沙”,较准确的中文译音应该是克施地嘎诃颇。据《地藏十轮经》讲,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为地藏。地藏菩萨。经中云:“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溢,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等等,这里的“菩萨”指地藏菩萨。 藏菩萨,为梵文乞叉底蘖婆的意译,相传是受释迦牟尼之嘱托,在释迦灭度后至弥勒菩萨未成佛道的无佛时代,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拯救众生,始愿成佛之菩萨。其所以称为“地藏”,是因为他的大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地藏菩萨名号:“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唐贞元十年的闰七月三十,金地藏在99岁时圆寂。僧徒们将他的肉身跌坐石函中,三年后开缸,见颜色好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响声。僧徒们均认为是地藏灵迹示现,尊奉为中国地藏王菩萨。从此,金地藏的圣名与九华山长存。   地藏法门与净土法门。地藏法门以”地藏三经”为主。三经者:《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十轮经》、《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本愿经》中虽未显说往生净土之义,然其他二经则皆有之。《十轮经》云:‘当生净佛国,导师之所居。’《占察经》云:‘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净宗道侣修持之法,固以净土三经为主。三经之外,似宜兼诵《地藏经》以为助行。净土之于地藏,自昔以来,困缘最深。而净土八祖莲池大师,撰《地藏本愿经》序,劝赞流通。逮我九祖蕅益大师,一生奉事地藏菩萨,赞叹弘扬益力。居九华山甚久,自称为‘地藏之孤臣’。并尽形勤礼地藏忏仪,常持地藏真言,以忏除业障,求生极乐。又当代净土宗泰斗印光法师,于《地藏本愿经》尤尽力弘传流布,刊印数万册,令净业学者至心读诵,依教行持。今者窃遵净宗诸祖之成规,普劝同仁兼修并习。胜缘集合,盖非偶然。所以我莲宗九祖蕅益大师,礼地藏菩萨占察忏时发愿文云:‘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弥陀,历事诸佛,亲蒙授记,回入尘劳,普会群迷,同归秘藏。’由是以观,地藏法门实与净宗关系甚深,岂唯殊途同归,抑亦发趣一致。《观无量寿佛经》,以修三福为净业正因。三福之首,曰孝养父母。而《地藏本愿经》中,备陈地藏菩萨宿世孝母之因缘。故古德称《地藏经》为‘佛门之孝经’,良有以也。凡我同仁,常应读诵《地藏本愿经》,以副《观经》孝养之旨。并依教力行,特崇孝道,以报亲恩,而修胜福。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撰写地藏本愿经序;精通禅、律、天台、净土宗九祖藕益大师,毕生弘扬地藏菩萨并自称为地藏之孤臣;民初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地藏经》尽力弘传流布印经数万册普劝修行者读诵,深信因果报应。

鼻祖文化:  乔觉(696年-794年),系新罗僧人,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剃度出家,法名:地藏比丘。俗称金地藏。24岁时,削发为僧,唐开元末,金乔觉厌倦了宫廷的权利斗争和奢华生活,他为了学习佛法,不远千里,渡海,携带神犬“谛听”而来,入唐求法,被九华山的幽翠环境所吸引,于是决定在此学习修行,卓锡九华,苦行修道,广度信徒。时至德初年间,山下诸葛节等居士及信众游山,一路但见深山峡谷,荆棒莽莽,寂静无人。到得东崖,见岩洞内唯有外国来的金地藏孑然一身,闭目端坐,旁边放一折足鼎,鼎中盛有少数白米掺杂观音土煮的剩饭,生活异常清苦,众长老为有如此苦修、虔诚苦修之人,在得知他是新罗王族,却放弃荣华富贵,远来中国求法苦修时,为地藏苦修,而肃然起敬,深为感动,于是发心共同筹划为他兴建禅舍,筹款买下檀公旧地建寺请居,为僧地藏建寺,并沿用原名为“化成寺”,供养僧地藏。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庙宇建成,金乔觉有了栖身修行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遂率其大弟子、首座僧胜瑜等僧徒,身体力行,斩荆披棘,垦荒凿渠,造水田,种谷物,劳动自给,坚持苦修。金乔觉在九华山九子岩隐修苦行37年,在化城寺弘法37年。贞元十年(794),99岁时,忽召众徒告别,趺跏圆寂。相传其时“山鸣石陨,扣钏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称其名为“金地藏”。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亦成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鼻祖。

大愿文化:地藏菩萨大愿、孝道、慈悲、救度的核心精神,积淀与铸造了殷实厚重的大愿文化底蕴。  一一自度文化。相传唐朝时新罗王子金乔觉来华求法,名地藏比丘,历尽艰辛,访遍名山,于开元末辗转至江南池州,“睹九子山,心甚乐之,乃迳造峰而居焉。”于是奇丽险峻的九华山就成了他卓锡修行之地。金乔觉在九华山修道时曾发下宏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人们把他这句话称之为地藏大愿。金乔觉传播佛经、传述佛礼、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佛教认为地藏菩萨是“大愿”的象征。古新罗国王子金乔觉24岁时渡海来到了大唐,发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僧地藏在九华山苦心修行了75载,在99岁时圆寂,肉身不腐而修成正果。 僧地藏素爱《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鼓音声陀罗尼经》四经。但苦于没有抄本,便亲自往百里之外的南陵请求帮助,当时南陵余荡等人十分崇敬这位从东海远道而来求法大师,欣然受命,分头把四部大经抄好奉献给大师,大师如获至宝,手不释卷,潜民攻读,大师“从此归山,迹绝人里。”过着“夏则事兼土,冬则衣伴火”的艰苦生活,且长年以“黄精”为食。 一一度家文化。金乔觉来自古新罗。古代新罗(朝鲜和韩国)。新罗使臣昭佑、昭普是僧地藏的两位舅舅受其母亲委托,来九华山劝外甥回国,地藏对他们谈经论道,两人被感化,结果,非但外甥没有被劝动,却遂留山不去,而两位舅舅也留在九华山,当了和尚,共建道场。在九华山北麓“筑室为庵”,逝后百姓立其庵为“二圣殿。一一度他文化。闵公父子皈依缘起一一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新罗王子金乔觉来华求法,法名地藏比丘,历尽艰辛,访遍名山,于开元末辗转至江南池州,“睹九子山,心甚乐之,乃迳造峰而居焉。”于是奇丽险峻的九华山就成了他卓锡修行之地。僧地藏上山之时经当地人吴用之指点后,向九华山主闵公乞求一袈裟之地,闵公应允。地藏遂显神通力,袈裟竟遍覆九华。闵公惊叹其法力无边之余,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出家,即道明和尚,后闵公亦离俗皈依。至今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从此,闵公父子就和金乔觉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诚苦修,终成正果。郡内官吏豪族纷纷皈依由来一一建中二年(781),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金地藏,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郡内官吏豪族纷纷皈依,向化城寺捐献大量财帛。金乔觉声闻遐迩,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

“大孝”文化: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认为地藏菩萨是“大孝”的象征。 地藏菩萨救母故事。 梦参老和尚 《浅说地藏经大意》第一品,有地藏菩萨救母故事:地藏菩萨的因地发愿,为什么形容说她是孝女呢?第二个大愿开始,她这样求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在空中告诉她,“你跟其他众生对父母孝心不同,我告诉她你一个方法,回去至诚念我的名号,你会知道你母亲到什么地方。”据《地藏经》载,当佛跟她说的时候,这位婆罗门女非常感动,向佛礼拜,两手两脚都受了损害,由她家里的人扶她回家去,一心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念了之后,好像到地狱去了,就碰见鬼王。鬼王跟她说,“你跟我去地狱看你母亲受罪!” 她又发愿了,这是第二次大愿,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像前,现在我们在释迦牟尼佛像前发愿亦如是。她发什么愿?尽未来劫所有受苦众生,都使他们解脱。她看地狱苦难,她问鬼王,她说:“我怎么到这儿来呢?” 鬼王说:“只有二种,一种是业力,一种是诸佛加持神通力,诸佛加持力。” 也就是愿力,除这二种到不了她母亲所堕的地狱。完了,她说:“我母亲死了不久,不知她的魂识堕哪个地狱去?” 无毒鬼王说:“你的妈妈叫什么名字?” “我的妈妈叫悦帝利,父名尸罗善见、母名悦帝利。无毒鬼王说她母亲生天了,悦帝利生天已经好几天。鬼王又跟她说,不但她自己生天,所有这地狱都得她女儿给她母亲做佛事的功德,都生天了都得解脱。 明眼泉和娘娘塔故事:相传受僧地藏母亲委托专程来九华山劝说僧地藏回国的两位舅舅却被留下后,金地藏的母亲成贞王后也远涉重洋来九华寻找爱子,悲喜交加,连哭三昼夜,因长期思念过渡,他母亲的眼睛都哭瞎了,僧地藏发孝心,用化城寺前一口井水,为其母亲洗眼,历经三年,终于复明。僧地藏母亲也未回国,母亲在九华山死后,僧地藏为了纪念母亲,在化城寺井上造了一座宝塔,后人称为“明眼泉”,塔为“娘娘塔”,今塔基尚存,今塔基尚存。

肉身文化: 神秘的九华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而肉身菩萨(真身舍利)最多的地方,没有之一。为之神秘而扬名天下。 金地藏圆寂后,尸体不腐肉身不坏,僧众以其肉身建塔供奉,至此九华山成为了地藏王菩萨显灵之地。金地藏是九华山第一尊肉身菩萨,开九华山乃至中国佛教界之先河。九华山自唐代以来,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比丘、比丘尼真身)达15尊,现在依然有9尊供信徒朝拜,其中有3尊比丘尼肉身佛像。现存9尊肉身菩萨:,其中3尊比丘尼。宽德禅师 宽德(1942—1999),俗名于宝川,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渡河桥人。易名寺源,法号宽德。 无暇禅师 无暇禅师又名海玉和尚,据《万年禅林历代流碑记序》载:“明万历年间,河北宛平县(今北京芦沟桥 )僧人海玉,字无瑕。现供奉于九华山百岁宫。被称之为”有求必应。”大兴和尚 大兴和尚俗名朱毛和,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安徽省太湖县中镇大明村人。现供奉于九华后山双溪寺。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笫一尊肉身菩萨(真身佛)——大兴和尚。 慈明和尚 慈明和尚,俗名陈万超,字福如,法名道参,江苏高邮人。九华山肉身宝殿北侧地藏禅寺内。明净和尚 明净和尚,俗名徐方柱,1928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郎溪县东下乡双桥村。在神光岭坐缸处建庙供奉。比丘尼仁义 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东北沈阳人,出嫁吉林通化。现供奉于九华山通慧禅林内。普文法师 普文法师,俗名方长生,字国和,安徽省六安人,生于1912年。现供奉于天台寺下院。 比丘尼照法(肉身菩萨)法师,安徽省青阳县朱备镇大九华后山佛化禅寺尼僧,136岁圆寂,生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66(丙寅年)三月十二日,于2002年11月20日零点圆寂。佛化禅寺装金供奉。  比丘尼释圆空法师。1920年生,原籍安徽。圆觉精舍的圆空师。

极乐文化:  金地藏生长于崇佛的王族。来九华山时南陵一带民间崇尚净土信仰。据《九华山化城寺记》载,金地藏曾到南陵找人抄写经书。"素愿四部经,遂下山至南陵,自此归山,迹绝人里。" 据书载,金乔觉来华前后深受唐朝流行的"禅净双修"影响。金地藏宗教思想的浓厚的"禅净双修"、"农禅合一"、"愿行合一"的特征与修行风格,即正是"禅"的自觉自悟的"禅净兼修”。九华山香山茅蓬比丘尼法光,俗名邓仁珍,武汉市人,一九八四年礼九华山香山茅蓬上性下妙尼师出家,一九八六年受具足戒,二〇〇四年四月七日(农历闰二月十八)凌晨零点四十五分,安详舍报,往生极乐,享年八十二岁。当时,九华山僧医净安法师为其治病时,劝尼师要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凭弥陀愿力,决定往生西方净土。尼师听后,心中欢喜,从此便定下心来,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二〇〇四年二月,患轻微脑中风,自知时日不多,遂放下万缘,但求生西。临终前一个月,每天只饮用少量开水,念佛更加殷切。往生前两天,看到两道白光。以弥陀不可思议愿力加持故,直至命终,一直正念分明。往生三十多小时后坐缸,四肢柔软如绵。助念七天后荼毗,得各色舍利子、舍利花数百颗,其中有呈莲花状,或有呈佛手状,见闻者无不称奇,感佛力不可思议。法光尼师历时六年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得殊胜往生,能烧出数百颗各色舍利。九华山圆觉寺(精舍)释圆空法师(肉身菩萨)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留下全身坐缸三年肉身不坏,形成全身舍利肉身。九华山圆觉精舍,便进去拜佛。为九华山第二位成就月身菩萨的尼师——圆空师太(第一位是仁义师太)圆空法师是近代佛门泰斗虚云老和尚的弟子,师太91岁圆寂,三年前坐缸成就金刚不坏之身。佛缘真的不可思议,阿弥陀佛,让四海信众、佛弟子法喜充满! 圆觉精舍住持比丘尼通晓法师追忆到,2015年8月29日开缸时,圆寂已整整3年的恩师端坐在缸里。信众亲见证圆空法师肉身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装缸时穿的黄色僧衣紧紧地贴在身上。当初入缸时平放在腿上的双手完好无损,长长的指甲结实地长在指头。九华山栴檀林寺院释明净和尚(肉身菩萨)。俗名徐方柱,安徽郎溪人,1928年生。三岁丧母,不食荤腥,心地善良。1992年9月6日(65岁),忽然口念一句“佛不在,九华在”后,安然示寂。6年后开缸,肉身完好。九华山高僧比丘尼仁义丶比丘大兴和尚、全身舍利肉身的圆空比丘尼菩萨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留下全身坐缸三年肉身不坏,形成全身舍利肉身。

文僧文化。九华山从此辟为地藏菩萨道场,香火绵延,千载不绝。继金地藏之后,九华山历代先后兴建了众多的寺庙,出现了许多文僧、儒僧、诗僧、画僧、书僧、乐僧、孝僧、武僧、哲僧、医僧、药僧等,是九华山佛佛名山一道宗教景观,德行高绝者,亦成肉身菩萨,成为"莲花佛国"的一大奇观。 一一诗僧。诗僧金(乔觉)地藏。相传金乔觉少年时来大唐留学,聪慧过人。金地藏是一位入唐求法修道的新罗圣僧,又是一位早期来华的新罗文化的友好使者。他是新罗第一个会写汉语律诗的人。金乔觉热爱中国文化,汉文学有很深的造诣,善作诗词。其诗作《送童子下山》 收录进了《全唐诗》。他虽是佛门弟子,但也是一位诗人,李白游九华山时,曾与之交往。唐代诗僧冷然,《宿化城寺庄》 宋代诗僧 宗杲,字昙晦,宁国(今属安徽)人,以雄辩负重名。孝宗召对称旨,赐名大慧,御书 “妙喜庵”三字以赐之。圆寂后被尊为"定光佛"的宗杲传经化城寺。宋代诗僧宗杲《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历代《九华山志》都收录有宗杲的游山诗。宋代诗僧慧开《春有百花》。元代诗僧释英《绝句》等等。 一一 儒僧。  儒(诗)僧金地藏(肉身菩萨)。金地藏是当时新罗国王有一位太子,姓金,名乔觉,此人颈骨高耸,骨相奇特,身高不过七尺,却力大无比。他曾感叹道:儒家六经遍布天下,道家三清法术高明,但只有佛门第一义谛与我心意相合。儒僧(诗僧)无暇禅师(肉身菩萨),又名海玉和尚,北京市宛平县人。出家后历游五台、峨眉等山,于明朝万历年间来九华山东崖峰结茅,耗用28年时间,以舌血调研银珠濡笔,写成《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共八十一卷。海玉和尚124岁圆寂前,做偈子曰: "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 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运相远。客来问我向何处,腊去春回又见春。"  儒僧智旭,字藕益,明末清初僧人。俗姓钟,苏州木渎(吴县)人。少学儒术,以“圣学”自任,曾作辟佛论文数十篇,后读云栖莲池大师《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悟入佛乘,固焚辟佛之文。20岁时,读《地藏本愿经》,遂发出世心。天启二年(1622)出家,先后听讲《首楞严经》、《唯识论》,继入径山参禅,受菩萨戒后,复遍研律藏。不久后转而求生西方净土。亦曾一度以弘律自任。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住九华山华严庵(即回香阁)。此间,曾到地藏塔前发愿,文中述其原由云:“智旭夙造深殃,丁兹末世,虽受戒品,轻犯多端;虽习禅思,粗惑不断;读诵大乘,仅开义解;称念名号,未入三摩。外者见魔党纵横,痛心疾首;内见烦恼纷动,愧地惭天。复由恶业,备受病苦。痛娑婆之弊恶,叹沉溺之无端,由是扶病入山,求哀大士,矢菩提于永劫,付身命于浮云……”后归寂于灵峰,时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一生撰述达40余种,尤其提倡念佛往生净土,故被净土宗人推为本宗第九。五代诗僧圆。诗僧传,一一医僧。医僧仁义师太(肉身菩萨),生于公元1911年,俗名姜素敏,籍贯辽宁沈阳。大家闺秀,按当时的习惯,父母将素敏的小脚裹成“三寸金莲”。七、八岁时,送素敏读私塾,学琴棋书画,想把她培养成淑女型的富家小姐。可素敏经常偷偷到附近庙里听和尚诵经,还从家里取些粮食接济庙里。几年下来,《心经》、《大悲咒》她已能熟练背诵。十七、八岁时潜心学医,主攻中医学针灸一门。1940年(30岁)奔赴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出家,取法名仁义。仁义法师出家后一心向道,潜心修持,深入经藏,农禅并重。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虽为小脚女人,却毅然赴朝鲜战场做志愿军做战场救护。左手臂上负有枪伤。回国后以俗家身份继续行医。1982年再上五台山出家,并受具足戒。转来九华山恢复通慧禅林。1995年4月,至九华山通慧禅林,是年初冬,预知时至,停食7日,安然示寂,年八十五。坐缸三年零两个月,真身完好无损,右手抬起来了,变捻针状,如同给病人针灸一样。医僧普文和尚(肉身菩萨)。普文法师,俗名方长生,字国和安徽省六安人,生于一九一二年,他于一九二○年8岁出家,1958年大跃进当中,为帮助僧尼度过饥馑,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走“农禅并举”之路,普文法师率徒宏成、徒孙开宝到距天台5华里的“道僧洞”开荒种茶、种药,培植香菇、采制干笋,"靠山吃山”。并用自己所学的医术为僧尼和当地山农免费诊治。1998年,九华山恢复庙前关圣殿,取名天台寺下院,普文老和尚要求于2000年初搬至关圣殿禅栖,农历正月二十圆寂,世寿88岁。医僧义方,医僧大兴,医僧惟和、僧绍华、医僧普文。一一武僧。武僧武僧大兴和尚(肉身菩萨),大兴和尚,俗名朱毛和。1894年,即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生于安徽省太湖县牛镇乡朱家村。字了维,俗名朱毛和。1894年,即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生于安徽省太湖县牛镇乡朱家村。7岁时曾被坏人拐走,两年后方找回。1918年,因南北军伐混战,被迫当了6年兵。192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逃离部队,来到九华山百岁宫出家,剃度后在寺内专门从事挑水担粮的苦力活。1931年,他来到南京古林万寿寺,拜果慧大和尚为师。随后,又云游五台山、峨眉山和普陀山三大名山。1936年,他再回到九华山百岁宫,当了5年的“水头”,每天领人挑水供全寺僧人饮用。1958年,他来到九华山后山双溪寺放牛。大兴和尚在双溪寺,生活上不予选择,饮食上不讲求好坏。然而,他在念佛禅修上从不随便,注重劳静结合,特别投入。他每天都要练气功,常常不顾山高路陡,上寺后的九子岩顶上,在当年金乔觉(九华山鼻祖)修炼过35年的磐陀石上,合掌打坐,闭目养神,精心修炼,就是刮风下雨也从不间断。练气功使得他步履轻盈,行走如风,超凡脱俗。他那1.85米的颀长身材,尽管瘦骨嶙峋,却精神矍铄。那时起,附近乡民就能时常看到一个到处闲游的疯和尚。他脚穿草鞋,身着破衣烂衫,嘴里不住地念着“空空空”,走这跑那疯疯颠颠,活像一个济公在世。他就是大兴。其实,不少乡邻都知道他是装疯卖傻,是为了逃避尘世,依旧过着他清静的佛门生活,心地善良的当地乡民,便任由他做个逍遥自在的疯和尚。他仍然住在双溪寺,放牛,种菜,念经,练功。嘴里还时常念出颠三倒四的妙语,说什么“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如果有人与他争辩,多数时候被他驳得理屈词穷。别看他样子疯颠,却乐于帮助别人。他利用气功为人治病,不少疑难杂症,都被他妙手治愈。日常,他下山闲游时,每到一个村落,都会有人叫住他,让他给家人瞧瞧病,他从不推辞,瞧完病,便发功治疗。九华山后植物资源丰富,也是中草药的宝库。他独自一人攀崖走壁,采挖中草药。回来后,他再精心配制,一一送到病人手中。人家过意不去,总想给钱给物,都被他婉言谢绝。 当代武僧释圣光的轻功。九华山后山黄石溪的道僧洞圣光法师,俗名田根,有一定的本事。经常在黄石溪道僧洞——天台山一带游历。善于攀树登崖,采野果,挖草药、摘野茶。 武、画、诗僧华德。 一一乐僧。 乐僧释灵祥师太(肉身菩萨)。师太是湖北沔阳人,1924年生,3岁被双溪寺开山祖师机通老法师带到九华山,8岁出家。12岁在武汉归元寺受具足戒。1979年,灵祥师太来到九华山发愿恢复双溪讲寺,梵呗唱诵、法器敲打堪称一绝。2013年7月,师太说“不要把我烧了,就坐在缸里。”9月11日安详示寂。2016年开缸,完好无损,安坐缸中。  一一画僧。画僧释实庵和尚 相传在化城寺西的长生庵,有位实庵和尚,生得仪表堂堂,能诗善画,学识渊博。王与他相识,即结为诗文好友,并为他的画像题词,“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噫!那些妙处?丹青莫状(《像赞》)。”文字俏皮生动,妙趣横生,充分表达了阳明先生与山僧的真挚友谊。 画僧镇颠和尚。民国时期,九华山华天寺僧人宽成(号镇颠)和尚在寓居上海期间,结识了大批海派书画大家和近现代名人雅士,包括康有为在内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成为了宽成的至交.康有为在畅游九华山时,为宽成所画的《墨兰图》题诗,题跋,跋中称他"为余方外友也"。 画僧虚谷 虚谷,(1824—1896)清末著名九华画僧,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海上三杰”。俗姓朱,名怀仁,自号紫阳山民、倦鹤,安徽款县人。幼喜书画。时年29岁。虚谷遁人空门,以禅僧衡峰为师,“不礼佛号,以书画自娱”。关于衡峰禅师,史料无考,从《衡公和尚肖像》(轴)上的题跋可略知一二:“闲中频指月,笑里每拈花”,“种得菩提树,修成自在身。宽成,(1874—1969)字镇颠,俗名朱荣康,又名朱青年,安徽做阳县汤家沟人。出身农家,幼读私塾8年,后到太平县出家为道士,不久改信佛教。闲暇之余,酷爱书画,尤擅画兰,一生收藏名画颇丰。今有一部分珍藏于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内。当代画僧释圣光禅意书画梅、兰、竹、菊、荷花、玉兰这几个题材的扇子,扇骨是九华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磨玉骨折扇,九华折扇在明代就已脐身名扇之林,清代更是受庞于天子面前,是朝廷的贡品,真是“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来”。水磨玉骨宣纸扇,扇骨采用传统的中草药泡制手工反复打磨而成,圆润光亮。轻摇纸扇,淡淡墨香,有一种清雅飘逸的感觉,加上懒僧手绘禅意书画,字字珠玑,句句禅机,拨动心中最深处那根弦,是提醒,是祝福,是祈愿、唯有有缘才能读懂,才能体悟。当代画僧释慧禅法师,法师一九八四年皈依法门,在九华山出家。一九八六年受戒于南京栖霞山。除修持佛禅之外,遍临万水千山,造访名山古刹,广结善缘。故得自然山水之灵气,以书画布道。更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又求学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中国书画的理法之间,探寻一种精深的博学。号九华纳子,幼承家学启蒙与中国书画艺术结缘。多年来求以心法,笔耕数十载,法道自然,体味天人合一的境界。当代画僧释妙虚法师书法《心经》。一一书僧。祗园寺住持释道源法师,当代书僧.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  当代书僧释果卓,俗名李善兵,安徽庐江人。1985年在九华山祗园寺礼慧开和尚为师,剃度出家,1988年在江西云居山受具足戒。1988~1989年在广东云门寺任佛源大和尚侍者。1990年在九华山佛学院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务长、副院长。现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九华山上禅堂住持,九华山西竺茅蓬住持。由果卓法师主持的上禅堂,原名景德堂,座落于九华街西、肉身宝殿下侧、神光岭半山之上。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琳国师之徒宗衍来此重新修缮,并更名为上禅堂。果卓法师现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九华山上禅堂住持,九华山西竺茅蓬住持。当代释演正书僧的书。书僧义方。  一一 药僧。当代九华山老药僧释常道,住在九华山打鼓岭,专门采药为病人治病的僧人。一一 净土僧。宗琳,明僧,号玉涧,安徽径县人,生卒年无考。洪武十六年(1383)住持化城寺。洪武二十四年重建殿宇、廊庞、禅堂、斋僧、养老、学事、净业诸堂,使化城寺得以复兴。常慧,(1851—1913)字朗照〕安徽霍山人,出家九华山。清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赴常州天宁寺,进念佛堂,归心净土,刻苦精进,巧年如一日。民国2年(1913)农历四月十七日夜半,自备些炭,积于小座,架于塔院门外东墙之侧,人所不知。先行礼佛,然后端坐柴炭积座之上,举火自焚,时年69岁。大兴,(1894—1985)现代僧人,字了维,俗名朱毛和,又名朱万全。安徽太湖县牛镇乡朱家村人。1984年秋,大兴和尚开始念佛。1985年4月6日零时5分,和尚大笑着念佛数声安然而逝,时年91岁。寺僧将他装缸。1988年12月23日开缸,见其肉身面色如生,遂装金供奉于大兴和尚肉身殿。2008年住持意彻新建大兴和尚肉身堂,主供大兴和尚。明心,(1907—1991)俗姓李,光绪三十四年(1908)l月13日生,山东金乡人。15岁时在山东鸡岭玉露庵依净坦上人披剃。84岁时,应慧心和尚之请,与宝慈、常勇修复“念佛禅院”,倡导禅净双修,时称“九华三老”。1991年12月5日在宣城小九华寺安然示寂。其肉身供奉于宣城小九华寺前7级石塔内。性妙,(l907—2002)比丘尼。法名能智,俗名刘长珍,安徽霍邱县河口集人。民国16年(1927)在当地唐子庙礼比丘尼隆成(法名隆德)为师落发出家。法师持戒精严,专修净土,自食其力。90余岁高龄仍天天拜佛,是九华山佛教界公认的当今净土宗大德。2002年10月29日晨,在大众的念佛声中,老师太吉祥侧卧,安详往生。性莲,明代僧人。俗性王,太平仙源人。22岁出家,后复至清河谒法堂,受念佛三昧之旨,并从此深信之。颇受万历二十五年(1597)入寂,终年54岁。其事迹见《憨山大师梦游集》。周金,明正德间(1506-1521)僧人。时在正德十五年(1520)三月八日。周金既是禅僧,又尚念佛法门,有偈为证:“千圣本不差,弥陀是释迦,问我还乡路,日午坐牛车。”卒年无考。智旭,字藕益,明末清初僧人。俗姓钟,苏州木渎(吴县)人。少学儒术,以“圣学”自任,曾作辟佛论文数十篇,后读云栖莲池大师《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悟入佛乘,固焚辟佛之文。20岁时,读《地藏本愿经》,遂发出世心。不久后转而求生西方净土。尤其提倡念佛往生净土,故被净土宗人推为本宗第九祖。果建,字法幢,俗姓严,安徽桐城人。20岁出家,至九华山无相寺礼圣传为师。专以净土法门广化有缘,开莲社,以净土宗始祖慧远为模范,四方士女归依者众。 

佛寺文化。九华山现存大小寺庙共计99座,分布在九华前山、街区、闵园、天台及九子岩等景区内。其中化城寺等九座名刹,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保护佛教寺院。小天台等30座寺院被列为省重点保护佛教寺院。九子岩如今共有大小寺庙20余座。有僧尼近600人,全山真身(肉身)15尊,现存9尊,其中比丘尼3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九华山中的佛寺,开发始于晋代。唐开元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来此开辟地藏王道场,大规模建筑寺庙,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大规模建宇筑寺而日益兴隆,鼎盛之时,山间佛寺达360座,僧尼4000余人,有“胜境层层别, 高僧院院建” 之说;香火日益兴盛,九华山佛教气氛之浓厚,有“佛国仙城”之号。"香火之盛甲于天下″。"九华一千寺,洒在云雾中"。最大的祗园寺, 建筑面积达到5157 平方米, 位于九华街东北 、 插霄峰西麓, 明代始建,光明讲堂等九座单体建筑组成, 又汇宫殿式建筑与民居式建筑于一处, 也是寺中之精品; 最小的寺院仅有56平方米,“庵能匹配的。九华山寺庙中的肉身殿, 是寺庙中最具气势的建筑。佛经名一一化城寺 、肉身舍利得名一一肉身宝殿 、佛陀故事得名一一衹园寺、因酷旃檀树得名一一旃檀寺 、因比丘百岁得名一一百岁宫、 圆通寺 、天桥寺、严禅寺, 双溪寺、观音峰上院 观音峰上院原名圆通庵、 天池庵 、明代翠峰庵、半山寺(吊桥) 、 观音寺、翠峰寺、通慧禅寺 。  此外九华山还有二圣殿、翠云庵、翠峰寺、潮音精舍、拜经台、百岁宫下院、长生庵、永兴茅蓬、心安寺、小天台、香山茅蓬、通慧庵、天池庵、双溪寺、胜蔓精舍、普渡寺、龙池庵、龙庵、莲宗精舍、立庵、聚龙寺、九子岩、九华莲社、回香阁、华严洞、华天寺、海会寺、观音峰、复兴庵、准提庵、钟亭、蕴空茅蓬、圆通寺、圆觉精舍、一心茅蓬、药师茅蓬、心愿茅蓬、心愿庵、小金刚寺、西竺禅寺、西竺庵、西天寺、西佛寺、无量寺、万佛庵、通慧禅林、天池古庵、双溪讲寺、青云庵、千佛寺、普济庵、菩提阁、罗汉墩、莲花庵、老虎洞、九莲精舍、九莲禅寺、静修茅蓬、净土庵、净戒禅院、净洁精舍、接引庵、寂光精舍、吉祥寺、吉祥禅院、广济茅蓬、光明茅蓬、观自茅蓬、观音峰下院、观音洞、观音庵、甘泉禅寺、飞来观音峰、法华寺、法华精舍、东崖禅寺、定西茅蓬、大愿茅蓬、大厦庵、大金刚寺、大慈藏寺、大慈庵、大悲院、大悲茅蓬、朝阳庵、般若茅蓬、白云禅林90座寺庙,与9大寺庙合计99寺,无愧“莲花佛国”之称。九座国家级重点保护佛教寺院,天台寺、月身宝殿、旃檀林、祗园寺、上禅堂、慧居寺、化城寺、甘露寺、百岁宫。丛林文化:九华山以化城寺为中心,有大小佛寺八十余座,其中影响最大、最为著名的是祗园寺、东岩寺(东崖禅寺)、甘露寺和百岁宫九华山"四大丛林": 百岁宫,百岁宫 始建于明代的百岁宫(原名摘星庵),坐落于九华山的插霄峰巅摩天岭头。原名摘星庵,又称万年寺,建在东崖之巅,共有殿宇99间半,是建筑与山岩有机结合的典型范例。相传明万历中,河北苑平僧人海玉大师,号无暇,从五台山来到九华山摩空岭上的摘星亭结茅而居,称之为摘星庵。甘露寺:位于化城山腰定下的甘露寺,由三组民居式建筑与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依山而建,金碧辉煌,建筑主体立体感十足。寺内有三个天井、上百个外窗,背倚青山,前有流水,极富诗情画意。祗园寺 :位于九华山化城寺东,为九华山四大禅林中规模最大,又是九华山寺院中唯一的宫殿式建筑。此寺原本是化城寺的僧寮,古名祗园、祗树庵,又名祗园禅寺。东岩寺 又名东崖禅寺、东岩精舍。寺分上、下二院,东岩上院建在东崖山顶,明万历年间(1573—1620)将环奇亭改建佛殿,并建筑诸堂,后被毁。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重建大雄宝殿、万佛楼、地藏殿等,1933年被焚。现存钟亭,内悬万斤大钟。东岩下院建在化城寺东,传金地藏等宴坐于此,又称宴坐岩。寺内有一座五层楼的殿宇,今已辟为“九华宾馆”。东岩寺可谓名存实亡。 甘露寺 该寺于清康熙六年(1667)创建,传说动工前夕,满山松树皆滴甘露,故名甘露寺。寺依山而建,高达五层,琉璃瓦顶,金光闪耀,四周茂竹修林,寺角流水琮琮,前人有诗云:“屋角泉声落,床头岚气过。”祖庭文化。化城寺是九华山地藏菩萨祖庭i俗称祖寺),又是被九华山寺院称之为“总丛林”。化城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金地藏菩萨创建的第一座古化城寺。古人有"内外峰围涌玉莲"之称。为九华山开山祖寺,历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四大丛林当中,化城寺被誉为九华山寺院“总丛林”,居“四大丛林”之上,其地位及影响,不言而喻。化城寺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高僧文化 。九华山高僧谱:明清两代89位高僧 民国3耆宿,九华山高僧智旭。据有关志书记载,九华山自唐迄于民国,高僧大德、耆宿总百余辈,其中唐代12人、五代1人、宋代7人、明代48人、清代41人,民国3人。这批人中之佼佼者又有:杯渡,天竺僧人。伏虎,南北朝中期僧人。金地藏,(696—794)新罗僧。智英,唐僧,生卒年无考。冷然,唐诗僧。神颖,唐僧,生卒年无考。应物,唐僧,生卒年无考。道济,唐僧,生卒年无考。超永,唐僧,生卒年无考。卓庵,唐僧,生卒年无考。净藏,新罗僧,生卒年无考。圆证,五代诗僧,生卒年无考。真观,元僧,号无像禅师,生卒年无考。宗琳,明僧,号玉涧,安徽径县人,生卒年无考。法鉴,明僧,字无碍,生卒年无考。福庆,明僧,号云岩,生卒年无考。道泰,明僧,俗姓萧,号岳宗,四川成都人,生卒年无考。量远,明僧,字遍空,生卒年无考。周金,明正德间(1506-1521)僧人。卒年无考,周金既是禅僧,又尚念佛法门。海玉,(1513—1623)明僧,字无瑕,顺天宛平(今属北京市)人。古涧,(?—1651)明末清初僧人,四川峨眉人。洞庵,清初僧人,号洞安,湖南衡州(今衡阳市)人,生卒年无考。性莲,明代(1543—1597)俗姓王,字无垢,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区)仙源人。明末憨山大师为其作墓志铭。智旭,(1599—1655)明末高僧,江苏吴县木读镇人,字藕益,俗姓钟,名际明,号“八不道人”。世称灵峰藕益大师,后人奉为净土宗第九祖。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一生撰述达40余种,尤其提倡念佛往生净土,故被净土宗人推为本宗第九祖。明雪,清初僧人,号瑞白,俗姓杨,安徽极阳人,生卒年无考。兴斧,清僧,字山足,又字剑谷,号荆堂,江西吉安人,生卒年无考。宝悟,(约1804—1875)清末江南名僧,浙江嘉兴人。法龙,(1812—1909)清嘉庆十七年(1812)出生于河南。常恩,(1817—1908)清代僧人,俗姓胡,字郎德。嘉庆二十二年(1817)出生于龙舒(今安徽舒城县)。虚谷,(1824—1896)俗姓朱,名怀仁,自号紫阳山民、倦鹤,安徽款县人。清末著名九华画僧,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海上三杰”。圣传,(1828—1889)清僧,字玉忠,俗姓王,安徽桐城人。无相寺以其为中兴之祖,普济寺以其为开山祖。果建,(1847—1927)民国僧,字法幢,俗姓严,安徽桐城县人。民国初,果建命其徒妙珑参与组建中华全国佛教总会和九华山佛教。常慧,(1851—1913)字朗照〕安徽霍山人。月霞,(1858—1917)近代高僧,俗姓胡,名显珠,字以行,湖北黄冈人。翠峰的“华严道场”培养了一批僧伽人才,其中有后来成为近代高僧的虚云、名僧心坚等。大根,清末僧人,生卒年无考。光绪年间中兴祇园寺,修整殿宇堂寮,重开戒期。他是祇园寺方丈,被尊为大根灵禅师。华德,(生卒年不详)近代僧人,安徽寿县人。定慧,(?—1921)四川蓬溪人。智妙(1863—1924)俗姓宋,名真元,湖北汉阳人。本修,(?—1926)民国僧,湖南人。心坚,(1872—1952)名僧。字觅光,俗姓袁,湖北阳新县人。定朗,(?—1935)民国僧,号妙珑,又字圣仆,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民国初,出面组建中华全国佛教总会,曾受赣州佛教会之聘,总理会务。太虚,(1890—1947)近代名僧。俗姓吕,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人,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大乘,安徽人,生卒年不详。解放初年返回九华山居住。容虚,(1904—?)名僧。字庆法,俗姓薛,名维国,江苏高邮人。民国18年(1929)农历七月十五日,创建江南九华山佛学院,并任院长兼九华平民小学校长。民国19年(1930),全国佛教徒第四届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佛教联合会执行委员。民国21年(1932),在九华山佛教联合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常委会主席。民国18年(1929),倡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任院长。义方,(1914—1959)名僧。俗姓崔,名思庆,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区)甘棠镇人。民国23年(1934)悄然投九华出家,1957年任中国佛协第二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并在中国佛学院执教。宏瑞,(1896—1967)俗姓边,名正刚,又名边宝廉,回族,安徽合肥人。1964年,被选为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为当时九华山佛教界长老之一。本静,(1892—1968)比丘尼。俗名何宝妹,安徽黔县左都村人。宽成,(1874—1969)字镇颠,俗名朱荣康,又名朱青年,安徽做阳县汤家沟人。观愿,(1899—1973)现代比丘尼。俗姓杨,名秀霞,海澄(今福建龙海)人。香港任佛学会通俗演讲兼佛学教授,于莲花池寺讲解《弥陀经》,并完成《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一书。大兴,(1894—1985)现代僧人,字了维,俗名朱毛和,又名朱万全。1985年4月6日零时5分,和尚大笑着念佛数声安然而逝,时年91岁。慈明,(1904—1991)俗名陈万超,字福如,法名道参。江苏高邮县伯勤乡三河村人。9岁重返普提寺依禅师剃度出家,法号慈明。1991年1月11日晚6时圆寂。其徒尊嘱,将其人硷装缸。明心,(1907—1991)俗姓李,光绪三十四年(1908)l月13日生,山东金乡人。与宝慈、常勇修复“念佛禅院”,倡导禅净双修,时称“九华三老”。普全,(1921—1991)俗名王怀意,安徽寿县人。民国28年(1939)到九华山天台寺礼义方和尚为师,落发出家。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副会长、会长。惟和,(1925—1992)俗名黄金贵,安徽郎溪人。1984—1988年任九华山佛教协会秘书长。白圣,(1904—1989)著名佛学大师。字洁人,法名白圣,湖北应城人。1966年膺选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1981年出任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绍华,(1915—1989)比丘尼。俗名王郁华,黑龙江哈尔滨市滨县人。法名圣华。1989年农历七月十九日圆寂,终年74岁,茶毗后得五彩舍利百余颗,建塔供奉在九华山东崖峰上。明净,(1928—1992)俗名徐方柱,人呼“站和尚”。安徽郎溪县东下乡双桥村人。仁义,(1911—1995)现代比丘尼。俗名姜素敏,原籍辽宁沈阳,后出嫁至吉林通化市。法名仁义。1995年11月28日晚7时圆寂。享年85岁。仁义师太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首尊比丘尼肉身,现供奉在通慧禅林。体灵,(1927—1996)字印醒,俗姓刘氏,1927年生于河南省舞阳县。岳藏,(1926—1997)俗姓文,名积应。民国巧年(1926)7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宁县湖亭乡七里村农家。普文,(1923—2000)当代僧人,俗名方长生,安徽六安人。仁德,(1926—2001)俗名李德海,江苏泰县人。民国15年(1926)6月生于江苏泰州白马镇。1965年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自1979—1999年20年间,仁德法师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加、日、韩、新等21个国家和地区朝礼九华的佛教代表团800批(次)10万余人(次),赢得了海内外佛教界的高度赞扬。性妙,(l907—2002)比丘尼。法名能智,俗名刘长珍,安徽霍邱县河口集人。2002年10月29日晨,在大众的念佛声中,老师太吉祥侧卧,安详往生。圣慈,(1922—2002)比丘尼。民国11年(1922)生,俗名束老姑,贵池梅垄大闸口人。晓悟(1919—2007)俗名陈水然,湖北薪春人。民国21年(1932)在湖北灵山寺出家,法名常修。胜谕,唐僧,地藏和尚的上座弟子,道明,也是地藏的弟子,闵公舍地为地藏建寺后,其子亦从地藏出家,即道明其人。

佛像文化。大愿文化园中有一座地藏圣像,高达九十九米。背靠九华山笔架山和狮子峰,铜像坐东朝西,面朝西偏北“万法归宗”的佛教最大道场“西方净土”的须弥山方向。圣像右手持锡,左手托摩尼宝珠,立于莲花座上,背靠九华山狮子峰,庄严又慈祥。每当晨起落日,霞光披身。有幸的话恰逢春分、秋分时节还可以目睹独特的“佛光”现象。地藏王菩萨铜像已成为九华山佛教名山的标志性建筑。

参考资科    1,《专题 > 九华山 > 圣地佛天 地藏道场 地藏道场九华山 历代高僧辈出》《中国佛教协会网》

2,《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之建筑王国九华山》

3,《九华山寺庙古建筑群建筑特色》张邦《安徽池州学院学报   2OO9年2月23卷第1期

4,《梦参和尚:1931年朝拜九华山,地藏菩萨塔打开,我得见地藏》 优质创作者  文史风云   2020年12月2 日 

5,九华山大愿文化园 - 百度百科

6,网上众多资料被釆用一并鸣谢!

7.,九华山图片均为来自网络,仅供辅助阅读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编辑:鑫果)


下一篇:静谧与庄严之美:中国佛塔2000年
上一篇:高清美图!雪后的博山正觉寺更加庄严
相关文章
中国文艺名家展览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