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时间新探

周庆安 2012-11-22 15:05

河南省濮阳西水坡1987年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45号大墓内,墓主人两侧随葬品是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东侧的蚌塑龙长1.78米,高0.67米,龙头似兽,头顶有角,昂首拱背,身躯细长,四条短腿前后分张,脚分五爪,尾长而微分,整体作腾云状。是时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经碳14测定为距今6460±135年。

原出土墓葬及其蚌塑图案已移驻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河南濮阳保留有一组复制展品。

但该墓葬的准确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因而给墓主人身份的确定也带来相应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经本人多年的潜心研究,中华第一龙的诞生时间,或者说M45墓主人死亡的准确时间是:公元前4488年10月30日;距今整整6500年,比碳14测定的时间多40年,数据在135年误差范围之内。

M45墓中的胫骨图案就是个时间表

死者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尚处于细石器历史阶段,当时还没有文字,但是,这难不倒聪明的墓主人和他的助手们,因为墓主人地位十分特殊,他们要让后人知道他的死亡时间,怎么办?就在埋葬死者的脚下15厘米处,留下了一组准确的时间表。

这组标志是东西向的两条长约31厘米的胫骨,两胫骨相距6厘米,在两胫骨间的东端略微突出的地方摆塑有一枚蚌壳,在胫骨的北侧靠右端,塑有两枚小型蚌壳,在胫骨的南侧中间摆塑有一枚蚌壳。特别是在两胫骨的西端,用了24个蚌壳塑了一个横直径12厘米的图案,这图案不是正圆形,向北的一端直径大,向南的一端像拖了个短尾巴,南北竖直径15厘米,是个北大南小的“锥形圆”图案。(见图一所示,图为下北上南)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时间新探 

这组图案在“95濮阳‘龙文化与中华民族’讨论会”上,有学者依照古代天体四宫的概念,根据东有蚌龙,西有蚌虎的摆塑形制,遂将胫骨图案组定义为“北斗”星座,将胫骨西端的一组蚌壳说是北斗四星的“魁”,将两根胫骨说是北斗三星的“杓”。因此,濮阳戚城公园“中华第一龙”复制品展览,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濮阳中华第一龙”展品,都是按照这个口径制作的图片和解说词。

但恕我冒昧地说:此结论不妥,敝人不敢苟同。理由是——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时间新探 

其一,北斗星座是七颗星,这是我们的先人发现最早的星座之一,但图案上没有视觉很显眼的称为杓的三颗星,原解释说由两根胫骨代表。这太不可思议了,怎么会让两条胫骨替代一个三颗星一条线的勺柄杓呢?其二,将胫骨西端的一组类三角形蚌塑图案说成是北斗的魁,视觉上太说不过去了,那是四颗星吗?先人们把那么复杂的龙虎鹿图案都摆成了,北斗的四颗酒勺头星怎么会是个一堆蚌壳的类三角形呢?其三,胫骨图案组周边的三处4颗蚌壳标示的是什么呢?说明中完全未提及;另外,若这组蚌塑就只是一个方位标志。那涵义未免太简约了吧,值得特意动用两条胫骨吗?                                      

我认为,这组图案标示的不是北斗星座。是一个时间表,一通无字碑。它明白标示着墓主人的死亡安葬年、月、日。他们专用了两根胫骨摆塑图案,用胫骨两端代表两颗星,胫骨本身就是星座连线。这决不是先人们随意为之的。据查,恰恰M31号墓的尸骨缺少了两根腿胫骨。可见,这是专门割下31号殉葬者的胫骨摆放到这里的。他们的特殊用意是什么呢?因为古人称髀(就是腿胫骨)为表,是时间的标识。如我国最古老的算学专著《周髀算经》对髀的意义解释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将髀代表了全身长度。东汉的《说文解字》,及《晋书·天文志》都解释说:“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腿胫骨为什么和时间钟表联在一起了呢?

古时,人们测时间的方法,是在石座上平放一个长尺,叫做圭或圭尺,在圭的南北两端各立一个标杆,根据日影的长短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周期。这标杆一般要求高8尺,古时一尺等于23.1厘米,总长约为185厘米,和人一样高,这个长度与人的胫骨存在一定比例关系。普通人在农事活动中需要量度圭尺影子长短来判定季节,不用携带尺子专用工具,人人随时可用自己的下腿胫骨测量。按M45墓中胫骨长31厘米,大约6倍胫骨长和身高相等。所以古人就把胫骨看成时间钟表。这种用圭表测量时间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观测手段。据记载,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这当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计时器——一座露天电子大钟。

M45号墓主人的时间圭表,更是超大型表,他要叫多少百年甚至多少千年的后人读懂,就不能用测日影办法了。他动用了更宏观的天文知识。并专用两根腿胫骨和蚌壳组合,摆塑成图案,以标示死亡时间。

据文献记载,古人在七千年前不仅知道月亮的十二次圆缺为一个冷暖周年的循环周期,而且测知了木星沿轨道运行是十二年为一个周期,于是古人就将十二视为“天之大数”,把十二年称为一纪。把周天分为十二个等分方位,从北方起始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木星每年移动一个方位,叫作一辰。后来人们把这十二个方位称为十二地支。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里,人们娴熟地将十二地支和十天干循环配对,组成60干支,应用于历法中,甲骨文中就有系统的60干支表。

《史记·天官书》称木星为岁星,并对木星的运行规律有精确的阐述:“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纪星”。“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岁而周天。出常东方,以晨;入于西方,用昏”。又用“天人感应”的观点解释说:“与他星会,其国凶。所居久,国有厚德。其角动,乍小乍大,若色数变,人主有忧”。特别提到“岁星入月,其野有逐相”之兆。提醒人们要注意观察木星的天相。

要标示长久年代,M45号墓主人,同时动用了年星木星和代表月的月亮。胫骨图案组西端的就是年月二星交叠相辉的视觉天相。月亮在北木星在南,成为“二星联辉”一体的视觉星象。

那么,两根胫骨标示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星座。但不是北斗座,月亮是运行不到北斗附近的。

我经过仔细观察对比天体星座图,认为这是“五车座”无疑。

五车星座和北斗、南斗、牵牛、织女等星座,是先民们最早发现的古代星官之一,并用来制定历法,确定年份和节气,来指导农耕,这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该星座“意为五辆车”,最初是指五天帝的停车场。属于二十八宿的毕宿,亦称五潢。《史记·天官书》:“轸南众星曰天库楼;库有五车。”《史记》正义:“天库一星……在五车中。”《晋书·天文志》:“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在毕北。五车者,五帝车舍也,五帝坐也。主天子五兵,一曰主五谷丰秏……其中五星曰天潢。”说是凡该星座出现,国家就要发生大事,或有战争,或获特大丰收。可见此星座出现的几率不会太多。就连20世纪20年代诗人郭沫若在他的《星空》诗中也高唱:“哦,你看哟!你看那双子正中,五车正中……低低地垂在西方。”五车座位于胃宿和井宿之间,左右靠近天船星座和五诸侯星座(见图三)。该星座在一定的月份,从傍晚19时从偏东北方升起,高挂在天穹的偏南方,于黎明时分运行到西方落下地平线。然后就天天改变出没时间,规律地在天空运行(实际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视运动),直到它和太阳同时出没的时段,就见不到这个星座了。(参见图三)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时间新探 

这个星座由五颗星组成:(参见图四)偏北方两颗星左端的是ιAur星,右端是αAur星,右端中间一颗是βAur星,偏南方右端是θAur星,左端是βTau星;将这五颗星用星座连线连接起来,就是五车座。M45墓葬胫骨图案中,在北方胫骨右端由两枚蚌壳摆了个小星,恰和五车座下方的双子星ζ星相对应。在靠近θ星的下方还有一颗ν星,当时人如果把βTau—ν—βAur—α—ι五颗星连起来,则θ星正好对应南方胫骨边上那颗蚌壳。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时间新探 

您看,五车星座与M45胫骨图案组是多么一丝不苟的相吻合。

M45墓主人的死亡时间是这样确定的

现在将胫骨图案西端的那组锥体圆图案解析于下——

经过反复观测研究得知,这不是一个星体的图案,因为可视星体视觉上都是圆形的。这是“二星同辉”的视觉星象。是哪两个星呢?一端那个大星肯定是月球,因为一般星体或当时认知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都没有这么大。那么另一个小星,又可断定是五大行星之一,因为五颗行星亮度较大;同时也只有行星随时变动位置,才能出现不同的交会联辉现象。这五个行星中的哪一颗呢?根据古人对木星运行规律的认知,木星和月球的运行视觉轨迹又都经过五车星座附近,如果能发生年月二星恰在五车座一端相交同辉,出现木星入月天相,那将是天体奇景 。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时间新探 

通过推算得知,月球与木星能发生二星联辉,而且有规律可循。当今通过科学实测知道:木星的公转运行周期是11.86年;月球全绕地球一周实需29日12时44分2秒8;五车星座的运行周期是2万多年,它尽管移动角度不大,但由于天体的相互运动,五车星座与太阳同出同落的时间间隔只有不足100年。于是,发生年月二星在五车座西端相交同辉的几率就非常稀少了。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五车星座和木星都不能在太阳附近,或与太阳在相同方向;二是二星交辉时间必须赶在夜间;三是木星运行在五车星座连线开口一端的位置,月球与木星正好相交叠辉被视为一体;因此,必须赶在阴历十五满月前后,在傍晚19时到第二天凌晨五时前,用较长时间变动月球与木星的相互位置,达到联辉位置与胫骨图案中的位置相仿佛。不能是上玄月或下玄月的时间段,那会出现二星相吞或二星相背的现象,与图案形象不符。

后用天体运行软件反复实际操作模拟天体运行得知,在公元前4488年10月30日,4:20,正是木星入月二星联辉并与M45胫骨图案组相吻合的时间,吻合联辉时间,前后只有大约3个小时。

若当时人们先摆塑好龙虎图案和胫骨组时间表,再举行人体安葬仪式,是足够用了。(参看图五:星体运行模拟图)

这个结论是将计算值公元前4488年,经过反复模拟运行验证后,又前提、后推各150年,反复模拟天体运行,经过仔细对比后确定的。

M45号墓主人脚下摆塑胫骨图案,一则表明了墓主人准确的死亡时间,再者也表明了6500年前古人认为死亡是灵魂升天的观念和死者至高无上的身份。胫骨图案是帝车的象征,那么无疑就是死者乘车升天了。而且升天时间又是年月二星官亲临驾车,这样的年份,国家一般都要发生军兵、灾害、或者举国丰稔等大事件。这年国家领袖死了,被年月二星官接引上了天,还不是震惊天下的大事件吗!

中华幼龙原来是从河南濮阳雷泽腾起的

这就是确定M45墓主人准确死亡时间的意义。

通过对这组图案的释读,使我十分惊讶我们先人的天文知识竞达到如此精确的程度,这是我国的天文和历法远远领先于世界的又一个实证。我们的先人给后人留下了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

M45号墓主人是谁?

他首先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天文学家,这个时间标志是他生前早已推算好的,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竟用这样巧妙地摆塑图案法,给后人留下了一通精确的时间碑,一座不怕锈蚀的永久牌大钟表。在这架大表上不仅能读出几时几分,也能读出年月日来。

他同时也是一位至高无上的领袖人物,从墓周的陪葬到众多蚌壳图案的摆塑,都是他死后完成的,这要动用众多科技人员。就连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知识都动用了。别说一般人,就是一般首领级人物,也享受不到乘天帝五车由年月二星官亲迎升天的待遇。他肯定是当时国家最高级领袖无疑。

从他的在世年代推知,黄帝和颛顼等上古五帝,以及炎帝、蚩尤等大部落酋长,时代比M45号墓主人晚1000多年。

那么,这位墓主人就非伏羲莫属。不管伏羲是一个个体人,抑或一个部落称谓,他就是伏羲时代的代表人物。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家,一个东方大国的领袖。

伏羲,古籍上亦有称庖牺、宓牺或伏羲太昊的。通过查证知道,伏羲不仅死在濮阳,也生在濮阳。

濮阳市范县境内的濮城镇,及邻近的鄄城县,历代都隶属于濮阳郡、东郡或濮州,郡治都在今濮阳市辖区内。这里地处黄河下游,由于沟渠湮淤,形成了众多渊薮湖泽,古史上鼎鼎大名的雷泽就在这里。水泽周边芦苇杂树繁茂,适合各种动物生存,是古代先民渔猎农耕栖息生存的好地方。人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竹书纪年》载:“(伏羲)太昊之母居于华胥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水经·瓠子河注》:“瓠河又右经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一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从众多的记载说明,伏羲的母族华胥氏就在濮阳附近,不然怎么会轻易跑到濮阳界内的雷泽来“履大人迹”。雷泽就是龙泽,王充的《论衡·龙虚篇》早就说得很清楚,“雷龙同类”。甲骨文的雷龙二字写法几近相同。龙形象的创造,就来自雷闪的外形,当夏季雷雨来临之际,天空中一阵阵奋张欲发的隆隆声在滚动,突然之间,一道电光上射天穹下刺大地闪过,随后就是撼天震地的一声巨雷愤怒地炸响,似有天崩地裂之势。其神力让人崇拜,让人向往,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思。这神物称做什么?那“隆隆”之声依然在耳——他就叫做龙,世界上再没有比龙更合适、更强大、更美的名字了。于是,一条雏龙就从龙泽(雷泽)腾起了。雷泽四周的先民们,在他们的首领伏羲的带领下,形成了一个龙族集团,在中华这块大地上以龙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生长壮大起来。伏羲不仅以龙做为族标,而且“以龙纪官”。《竹书纪年》按引《通鉴外纪》说:“太昊(伏羲)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渠陛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流”。又立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又曰苍龙,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是为龙师而龙名。”在伏羲诞生的同时,另一个人祖女娲也诞生在山东“承匡”。《地名辞典》说,承匡,山名,在山东曲阜。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是中华民族的老祖母,只有中国在人类来源的解释上,是无神论学说。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时间新探 

后人将这两位人祖一起传述为龙,他们是龙神形象,人首龙身,一人手持规,一人手持矩,两龙尾相缠绕,象征夫妇关系。后人出土的古代墓室壁画,都是这样描述伏羲和女娲形象的。这种人首龙身的巧妙组合,是非常高明的想象。说明伏羲和女娲不仅是人祖,而且是龙祖。只有龙身才能上天入云,通天达地,而异于常人;也只有人首持规掌矩,才能管理天下万民。

《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首。”《淮南子·坠形篇》也说:“雷泽有神,龙身人首”。伏羲就是雷泽神龙的形象。伏羲诞生在濮阳地区的雷泽,成龙在雷泽,死后葬在濮阳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本文作者:周庆安

作者简介:周庆安,男,1934年出生。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人,大专文化,年轻时曾从师学习塑神,后做过中学历史教师,工程师,间或从事创作。2009年出于对民俗历史的爱好,出版《探秘诸神背后的真相》一书。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濮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北屈原文学会理事,濮阳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顾问。

    

下一篇:百年古寺唱响“和谐”新曲
上一篇:素食文化:人类文明的方向 建设美好“素托邦”
相关文章
中国文艺名家展览馆
返回顶部